陈芬
摘 要: 新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章认为:一是与学生面对面,让学生轻松愉悦;二是与学生心连心,让学生感受温暖;三是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感受存在;四是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更新学法;五是与学生多互动,让学生积极投入。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近几年来,新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各校都在如火如荼地探索提高。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相对其他学科难度更大,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体会感悟如下:
一、与学生面对面,让学生轻松愉悦
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而不应该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过去的教学模式往往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层面,动辄冷言恶语严厉训斥,学生则肃立、低头、认罪,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应转变观念,甚至转变角色,积极构建和谐课堂,这种转变必须从与学生面对面入手,与学生积极做朋友,并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学生能做的事,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如范读课文、出示生字词、重点语句的分析、课堂延伸,等等,让学生大胆表现,彰显个性,老师只要积极参与、适时点拨、指点迷津即可。相信这样的课堂会弥漫着轻松愉悦的气氛,学生动起来,老师轻松,教学效果更佳。在这种思维指导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在兴趣感召下,课堂变成各抒己见之堂,迸发智慧火花之堂,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拓展,潜能得到挖掘。
二、与学生心连心,让学生感受温暖
新课改理念下,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发展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在语文课堂教学时,笔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才能、个性特征和学习成绩,把班内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每位同学之间比学赶帮,大显身手。教师每天做一个小组的成员,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班内充满了暖暖情谊。往日不发言、不参与的同学在集体力量的催生下认真投入,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同时,这种方式很好地帮助同学取长补短,独立思考。再者,从语言表达到书面陈述,每个同学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
三、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感受存在
课堂上放胆、放手,并不是“放羊”,老师应全盘参与,积极引领。学生毕竟是内容初涉者,他们的探索、思考是辅线,老师的引领应为主线。在课堂指引过程中,老师应驾驭研究的范畴,“孙悟空的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如果学生的活动一旦偏离主线,老师就要果断叫停。如在教《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对鲁迅先生“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转变这一过程,学生的探究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辩论遥遥不见破题。教师要走到前台,从背景分析入手,以“两个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推敲鲁迅先生“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时的感受,这时学生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四、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更新学法
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学生朗读——划分段落——归纳主题——教师总结”,让学生心存厌恶,乃至强烈反感抵触,结果成绩一塌糊涂。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深入课堂,与学生交流、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一篇文章,应先指导学生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深入课文中字、词、句的研究分析,敢于质疑,课外思考,课内探究,一堂课真正活起来。再者,学无定法,因人而异,人人出点子,学好是英雄。教师在这方面不要固定模式,禁锢学生学法探索的空间。最后,要让学生勤写,对于课堂的特殊场景、文中的遐想之处,不妨让学生写出来,如改写《石壕吏》》、《苏州园林之我见》、《我想对大自然说》等文章,都可以结合课文写篇小短文,这也是发散思维的培养,能锻炼与培养每个学生学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五、与学生多互动,让学生积极投入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在于有多活跃。我们以往讲授课文,为让学生参与进来,又是“问答式”,又是“启发式”,结果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新课改之后,我们的主导思想转变到对学生的唤醒、激发、鼓励,让每位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教师多接触学生是让学生投入的一个途径。“只有在真诚、互动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2]。这就要求教师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投入课堂中。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创设了三个问题让学生互动:1.对于勒的躲避源于他们拮据的经济条件,是小人物的自私和无奈的表现,人应该同情并原谅他。2.对菲利普夫妇的冷漠应加以指责。3.文章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三个问题恰好扣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积极投入到了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中。
总之,在新的课改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更应多研究,多创新,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语文教师更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善辩的语言、坚强的自信和超强的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新教法,传授新的学法,才能让每节课都精彩。
参考文献:
[1]刘国芬.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2]陶守春.中小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