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提高小数运算能力

2015-09-10 07:22吴国飞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加减法整数小数

吴国飞

小数运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其中的重难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错误率较高,其中的问题有学生原来在整数运算时会出现的错误,更有小数点给运算带来的新麻烦。在小数运算教学中,笔者着眼于教材的习题资源,借“题”发挥,做了一些尝试,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加一加,让知识点更具挑战性

不改变原有知识内容,增加适当的知识情境,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让知识点更具挑战性,这就是“加一加”的奇妙之处。

例如,教学“谁爬得快——循环小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教材情境图如下:

在解读教材时,我们不难发现:蜘蛛3分钟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只要粗略一看,就可知道蜘蛛比蜗牛爬得快。情境图的主题很难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循环小数”这一核心知识,因为学生一看就知道蜘蛛爬得快。为了情境图和主题相符,也让知识点的学习更具挑战性,教学时笔者在这个情境图中再“加一加”,添加了一个情境图(乌龟7分钟爬行6.2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添加了“乌龟7分钟爬行6.2米”这一情境后,继续书上的数学问题:“谁爬得快?”这样情境图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首先,添加后的情境图让主题更加鲜明。乌龟7分钟爬行6.2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学生就不能仅通过观察就得出结论,继而把学生引向探究“循环小数”之路。

其次,添加后的情境图让知识结构更加完整。蜘蛛的爬行速度为:73÷3=24.333……解决了循环节是1个数字的情况;蜗牛的爬行速度为:9.4÷11=0.85454……解决了循环节是2个数字的情况;乌龟的爬行速度为:6.2÷7=0.8857142857142……解决了循环节是多个数字的情况。三道题包含着循环小数的多种类型,为学生建立循环小数完整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再次,添加后的情境图让估算变得有价值。在教学时,增加“估一估”环节,学生能很快估出蜘蛛的爬行速度大于24,乌龟和蜗牛的爬行速度都小于1,可知蜘蛛爬得最快,却不能判断乌龟和蜗牛谁爬得快。为了探究乌龟和蜗牛的爬行速度,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这节课的主题。

通过“加一加”的方式,让知识点更具挑战性,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奇妙,享受成功的乐趣。

二、改一改,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学生的学习不是靠教师讲明白就能会的,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帮助学生去发现和创造。

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购物小票”的教学中,按照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

1.出示情境图。先算一算酸奶与饼干的总价,再用减法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2.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

(2)集体交流,小结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3.巩固练习,计算并验算、解决问题。

4.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收获。

由于情境图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这样的难点只要通过几道竖式的练习就能突破,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也一定很高,但可以预见学生对这样的课堂肯定不感兴趣,思维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练练评评一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那么,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怎样才能有所突破呢?

通过分析后发现,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都只是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也就是接下去的每一课时都会像前面一样,教学效率会比较低。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情境图的信息进行补充,加大信息量,让学生从进入学习的那一刻开始,就能感受到数学学习对思维的挑战性。

课前,笔者安排一名学生到超市购物,并把所购物品和购物小票都带到课堂,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希望得到同学的帮助。

该生提出的问题是:

(1)买1瓶酸奶和1包饼干一共多少钱?

(2)买1瓶酸奶比买1包饼干少多少钱?

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列出算式,指名一生把算式写到黑板上:

1.25+2.41 2.41-1.25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当你们看到这张购物小票时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班里的气氛再次活跃起来。

生:买1支钢笔和1本练习本一共多少钱?买1支钢笔比买1本练习本多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13.7+4.75 13.7-4.75

生:我想算一算买文具用了多少钱?请大家一起来算一算。

生:我想算一算买哪两样东西花的钱最多?

生:我想算一算买哪两样东西花的钱最少?

生:你们觉得找回来的钱对不对?

……

问题越来越多,黑板上的算式也越来越多:

13.7+4.75

1.3+1.25

13.7+4.75+1.3

1.25+2.41+13.7+4.75+1.3

(1.25+4.75)+(13.7+1.3)+2.41

25-1.25-2.41-13.7-4.75-1.3

25-(1.25+2.41+13.7+4.75+1.3)

25-(1.25+4.75)-(13.7+1.3)-2.41

……

由于提供了较多的数学信息,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减法的性质。

师:列了这么多算式,该怎么计算呢?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兴致盎然立刻行动起来了。有的以整数加减法法则作依据,有的悄悄打开书本,想从例题中得到启发,有的拿起笔凭感觉就做……学生尝试着、轻声讨论着,最终学生不仅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把整数的运算定律运用到了小数计算中。一张小小的购物小票,略加改动,学生自然地将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的学习中,并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赋予了枯燥的计算教学以生活的气息。

新设计利用小数加减这一课的载体,把本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这样既突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关系,重新建构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形成转化比较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加减法的知识体系,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换一换,让练习变得丰富有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其所理解的知识远比生硬地灌输所得的知识更多。针对教材中的习题,换一换,将“趣”进行到底,激发学生内心的灵光。

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比大小”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比较小数大小”的习题,将习题从书面的常规形式变化为游戏形式,深受学生喜爱。方法是:准备两组0~9的数字卡片,男女两队各派一名代表,每队各摸两张卡片,组成一个小数。比一比哪队组成的小数大就获胜。

师:女士优先,请女生先摸。

女生摸到7,师采访:你准备把7放在整数部分还是放在小数部分?

女生:放整数部分,比7小的数有7个,比7大的数只有2个,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

男生摸到5,毫不犹豫地放到了小数部分。师:你要征求一下队友的意见吗?

男生:不用,要是放在整数部分,我们就必输无疑了,放在小数部分,还有赢的机会。

女生摸到3,师:你们希望男生摸到几?

女生:0、1、2、3、4、5、6。

师追问:摸到7怎样?

女生:那我们可就输了。

男生摸到6,全体女生沸腾了。

经过数轮游戏后,改成“每队摸三张卡片,组成一个两位小数,比一比哪队组成的小数大”。

每一局游戏出现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在一次次的游戏中自觉应用了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加深了对“比较小数大小,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十分位,十分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再比百分位,百分位大的那个数就大……”的理解,这样的设计,把学生从单调、乏味的练习中解放出来,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换一换教材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四、分一分,让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生命之间必然存在着众多差异。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一般可安排如下几个层面的练习: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手拉手”)一课时,笔者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了一组有层次的习题供学生自主选择。

(1)简便计算下列各题(基本题):①(40+4)×0.25;②2.1×37+7.9×37。

(2)简便计算下列各题(变式题):①0.125×88;②0.99×101-0.99;③1.93×5.6+1.93×3.2+1.93×1.2。

(3)下面各题能简便计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综合题):①(1.2×0.43+1.3×0.43)×4;②7.2×5.4+5.4×2.9。

第(1)题是基本形式的习题,第①题是乘法分配律(a+b)×c=a×c+b×c的直接运用,而第②题则是字母公式的逆向运用:a×c+b×c= (a+b)×c,即2.1×37+7.9×37=(2.1+7.9)×37。

第(2)题是变式练习,第①题学生需把88拆成80+8的和,使之符合乘法分配律(a+b)×c的基本形式,即把0.125×88转化为0.125×(80+8)的形式,再进行简便计算;第②题属于不符合简便计算的基本形式,需要将算式补充完整后再进行简便计算,即0.99×101-0.99=0.99×101-0.99×1;第③题则是乘法分配律的推广应用。

第(3)题是拓展题,第①题让学生发现算式中的某一部分符合简算特征,也可进行简便计算,当简算得出(1.2×0.43+1.3×0.43)×4=(1.2+1.3)×0.43×4=2.5×0.43×4时,让学生再次发现2.5×0.43×4还可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第二次简便计算:2.5×0.43×4=2.5×4×0.43=10×0.43=4.3;第②题学生需先利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算得出7.2×5.4+5.4×2.9=(7.2+2.9)×5.4=10.1×5.4,然后发现10.1可拆成10+0.1,并再次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10.1×5.4=(10+0.1)×5.4=10×5.4+0.1×5.4=54+0.54=54.54。

这样的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的分层设计,无疑是因材施教、有效课堂的最好阐释。

总之,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需要来处理教材习题资源,借“题”发挥,进行二度开发,变静态为动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本质,提高小数的运算能力,并最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实验小学 324000)

猜你喜欢
加减法整数小数
图画里的加减法
这是流行病
失踪的小数
一起解答含小数的方程
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吗
单词加减法
答案
小数精灵成长记
数轴上的小数
求整数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