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健
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1 创设音诗画情境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生物课上,教师选择合适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领略到这些歌曲中无限的感染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志和品质。
“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一课上,笔者选择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当耳边荡漾起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时,引导学生思考:“绿叶对根有什么情意?绿叶为根付出了什么?”学习后教师总结:“绿叶源源不断地利用它特有的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向根输送,为它提供营养,春来春往,绿叶一次又一次的更替,始终不灭的是对根的那份情意。”
在“生物与环境”一课结束时,笔者选择公益歌曲《地球之歌》MV,当迈克杰克逊用淋漓的情感、高亢的高音嘶吼,诉说着一切正离我们而去的美好事物:“你有没有看到,地球在流泪,海岸在哭泣?鲜花遍布的田野呢?属于你和我的所有梦想呢?”那歌声电闪雷鸣般直捣学生的灵魂,随着那旋律去感受这个世界发生的灾难。“保护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是这触动心灵的音乐告诉学生的。
学习“真菌”时选择“采蘑菇的小姑娘”;学“能量”时选择“买火柴的小女孩”;学习“光合作用”时选择“好大的一棵树”;音乐的魅力表现在对学生心灵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与净化,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美。
形象生动,隽永幽长的诗词歌赋,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引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而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如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等优美的诗词歌赋,较好地描述了温度、光照、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学习“植物芽的种类和结构”时,可引用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引用《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学习“青蛙的生长和发育”时引用《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可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大自中的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道理,让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变简单,较好地突破教学中难点知识。
2 创设故事情境
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95%以上中学生爱听故事。故事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一个寓情于理的故事,可以以情动人,可以引人思考、让人醒悟、给人以提升。
学习“有机物和阳光的关系”时,笔者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海尔蒙特:从拒绝念书的孩子到生物化学之父》,让学生思考:海尔蒙特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学生的答案是:科学家成功的秘诀是敢于质疑、坚持不懈、大胆创新。而这些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品质。
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介绍渡渡鸟的故事:“岛国毛里求斯曾有两种特有生物,大颅榄树和渡渡鸟。后来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不会飞、跑得慢的渡渡鸟被大肆捕杀。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也被人类杀死。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以后,大颅榄树也越来越少,到20世纪80年代,毛里求斯仅剩下13棵大颅榄树了。”由此激发了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知识的探索兴趣。
学习“生物进化”时,讲述“达尔文成长的故事”;学习“激素调节”时,讲述“班廷和胰岛素”的故事;学习“遗传现象”是讲述孟德尔的故事;学习“鹅颈瓶实验”时讲述巴斯德的故事;学习“遗传病”时介绍著名的“皇室病事件”。
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演绎一系列的“故事”,或者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才一步步地拉近,课堂教学才能够有声有色地展开。
3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物知识蕴含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时教师若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让生活经验生物化,生物现象生活化,就会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倍感亲切。
例如,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笔者感叹:“难怪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水做的。”学生在笑声中对“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有了更鲜活的理解!讲授“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中,回答问题:糖拌西红柿,吃完后盘子里多了什么?干黄豆与用水浸泡的黄豆有什么不同?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你能发现他们各有什么现象吗?有共同的规律吗?规律是什么?讲“碳—氧平衡”时,引入“全球变暖”现象让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其危害,探讨具体的解决方法。讲生态平衡时,引用多年前日本人将羊绒衫设备全部迁入中国内蒙古草原,利用当地羊绒生产羊绒衫,也就是额尔多斯羊绒,其只有山羊产,它吃草也吃根,内蒙古得了羊绒,丢了草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事实,帮助学生地理解生物物种稳定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和对环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当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了生活中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问题,一个个自以为知道而仅为皮毛的问题或实际上是错误的认识的问题时,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身心愉悦,这时候就会形成一个个“愿学好学”时刻,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就会提高。
4 创设动画、视频情境
教师利用动画、视频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
讲授“细胞的吸水与失水”,传统讲课时,教师常用挂图或带上实验器材给学生演示,翻来复去地讲多遍,仍有学生不理解。现在教师利用Flash动画“拔河比赛”来显示整个细胞吸水与失水的过程,既简单又有趣,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介绍海洋鱼类时,播放视频“海洋馆”;介绍生物圈时,播放视频“生物圈二号”,学生看得如痴如醉,神情专注。讲述“青蛙的发育过程”时,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在观赏中,感悟生命的奇妙,深刻理解青蛙从“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发育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如临其境,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多媒体课件进入生物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绘声绘色的多彩世界,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 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教师要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生物的遗传”中性状和相对性状这二个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很难理解。若教师完全按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地处理教学,教学效果差。笔者处理如下:先出示三位学生与父母照片,让学生连一连,找出真正的亲子关系。进而让学生归纳孩子和父母的相似之处,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其他生物的亲代与了子代。各小组取出装着各种生物的材料袋。教师提出问题:(1) 观察一个苹果,你会如何描述它。(2) 你能归纳一下什么是性状?(3) 所有的性状都能用肉眼观察到吗?(4) 对同种生物来说,同一种特征在不同个体的表现都一样吗?(5) 观察一个红苹果和一个青苹果,你能描述一下什么是相对性状?(6) 举例:观察教室中的生物,每组说出三种生物的相对性状。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念。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活起来了,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创设问题引领情境,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情境是激活课堂、有效实施教学的根本方法。
6 积极创设语言感染情境
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生动隽永的语言则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享受。
学习“阳光和有机物的关系”时,用居里夫人的话来总结:“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对人类来说,比得到核能还重要。然而光合作用发现两百多年了,光合作用更具体、详尽的过程,对人类来说,还是个未解的谜,如能解开这个谜,我们就可以模拟光合作用,人工制造粮食,解决粮食问题;也可以直接转化太阳能,改善能源问题,这将给人类带来一次伟大的革命。那么,这个谜到底由谁来解?在20世纪,至少十个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成果荣获诺贝尔奖,探索并没有结束,或许你就是下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叙述可以激励学生立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让他们感受到当代科技进步与他们的学习密切相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植物的生殖”一课,教师让学生感悟:“生命如花,美丽而短暂。有的人一生花香四溢,灿烂辉煌。有的人一生华而不实,暗淡无色。我们青年人拥有鲜花,但都渴望收获那累累硕果,这就需要我们用青春来换取。让我们努力,使所有的鲜花都成为果实。”教师借花言志,向学生渗透了做人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在自悟中触动了学生心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教师运用这种精湛的语言去讲课,就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使整个课堂行云流水,充满生命的色彩。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有效的教学情境就象调味品,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摸索、研究。它一定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