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社军
一、传统习题课的回顾
习题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该如何上好习题课呢?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精选一些例题,预设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解答,或相互讨论,或教师分析,或学生板演,或师生评价等。这种习题课,有它的优势,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种“封闭式”的习题课较多地偏重于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整节课下来,学生跟着教师的感觉走,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创造能力,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只有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二、习题课让学生参与习题设计的尝试
习题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经历了一些教学活动,积累了一些基础知识,教师就会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实际,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的习题,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在习题课中让学生也来参与习题设计,让学生经历如何从答案中找条件,从原因中寻结果,将会怎么样呢?本人在习题课中尝试了这些做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成效。例如,学习了“密度”这一部分知识后,根据密度公式及气体、液体和固体密度的比较,学生设计出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一块橡皮用掉了一半后其密度变为多少?”“热水与冷水哪个密度大?”“一瓶油的质量大还是一瓶水的质量大(瓶子相同)?”“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会沉下去?”“一千克水结成冰,质量和体积分别变为多少?”。在上“压力、压强”习题课时,有些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质量大的人与质量小的人哪个对地面的压强大?”“同一个人在硬地上走不会陷下去而为什么在松软的沙地上走却会陷下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冬天,人走在结冰的湖面上,冰裂开了是压力太大了还是压强太大了?”“铅笔笔尖朝下立在桌面上产生的压强与人单脚立在地面上产生的压强哪个大?”等。设计出这样的一些习题后,师生再一起分析解答,这些习题贴近生活,便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课外的知识,便于学生再次深入生活。
三、习题课让学生参与习题设计的思考
1.切入点要准,结合基础,重在巩固知识
习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而学生的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教学不能刻板地重复书本上的知识,应该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做好学生设计习题的引导工作,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积极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本中的知识点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由微观到宏观,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搭建平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以求提升学生能力。
2.涉及圈要小,结合生活,重在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的一个原则,要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理解科学知识,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从身边事例去发现问题,如,学习氮的氧化物时,可联系“雷雨肥田,生物固氮”,以及汽车尾气等提出哪些地方会有氮的氧化物,这些氮的氧化物的作用和影响有哪些;学习糖类时联系糖尿病的产生及检验方法;学习串并联电路时,探讨教室里的灯与开关到底是怎么连接的等。
教师适时地利用习题课让学生参与到习题设计中来,使他们成为问题的设计者,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使习题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利用现有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的和谐延伸,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镇海区庄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