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缓脚步享受过程

2015-09-10 07:22王敏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小猴爬山登山

王敏丽

登山是对大自然的征服,对自我的磨炼,陶冶身心。假期出去爬山散心,无意间,我忽然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它和爬山有很多相似相通的地方。教育如同爬山,注重的不是结果而应该是过程,这一个个过程,就是一个个成长的经历,留在山路上的,只有快乐的痕迹。每一个阶段,登山的感悟都会有所不同。登山,带给我很多思考,很多启示。

预备的启示。面对巍峨的高山,我们在爬之前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一路上将美丽而辛苦。其次,还要加上一定的热身准备活动,检查行装,活络筋骨,这样才能保证后面的顺利攀登。

同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预备工作也很重要。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产生的动力是无穷的。我们常用亲切优美的话语导入课题,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创设情境。它们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好比导游爬山前对一路风景的简介和动员,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

台阶的启示。山峰挺拔峻峭,我们无法一步登天。面对高而陡的台阶,我们很快感到了劳累。但如果中间再加几级台阶,放缓坡度,并且能像张家界金鞭溪的山路一样,时而梅花桩,时而独木桥的变换形式,轻轻松松,又充满情趣,不知不觉就到山顶了,这样爬山就轻松多了。《珍珠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没有花任何笔墨写我如何爱雏儿,却把小家伙对“我”的逐步靠近描写得细致入微,让学生体会雏儿为什么会对“我”如此信任是文章的重点。教学中,我先为学生介绍了冯骥才原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目的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是一种怕人的小鸟,然后我出示文章插图,图中小鸟熟睡在“我”的肩膀上。这是一对鲜明的矛盾。学生很感兴趣,“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呢?”这正是文章的重点,无需老师提出,学生自己就脱口而出。通过细读课文,通过理解小鸟的变化,答案就像藏在雾中的群山,终于轮廓清晰了。很自然,无痕的设计让学生踩着老师铺设好的台阶往上爬,顺利摘到了高处可口的果子。

驻足的启示。弯曲的山路就像项链,散布的景点就是串成项链的珍珠。一路向上,在景点处驻足停留,尽情欣赏,细细感受,山的美正是通过无数这样的小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

欣赏文章和欣赏风景一样,每篇文章都有精妙的词句,正是有了它们才精彩。有了前面的铺垫,通过赏析这些语句,读者就能走进文章,体验精彩。《狐假虎威》中,老虎与狐狸一起走进森林深处时,狐狸的神气活现,大摇大摆,老虎的东张西望,半信半疑,这些词语是最能体现小动物心理的,体会到了,就好理解文章的中心了。学到这里,我分小组,让孩子们把自己读懂的意思演出来。让学生上台表演,他们演得很传神。我问“观众”他们演得怎么样?回答是一片好。“好在哪?”有学生说狐狸那神气活现的样子特别像,有学生说老虎怀疑的神情很像。在此,我追问:“他们的这些神情你会用一些词语来概括吗?”学生马上找到书上这一连串的词语,我再问:“你会用这些词了吗,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为掌握这些字词,老师的有意停留,运用表演,然后理解强化,使学生有了更深的印象。

鸟瞰的启示。一番辛苦,终于站在山顶了。放眼高低错落,尽收眼底。这时我们体会到了登山的乐趣与意义。同一山峰,一路上带给我们多个不同的美丽身影。而这时,它就静静地站在那儿,任你去评说。我们跳出了狭小的视角,再次冷静地、全方位地欣赏它,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想到语文教学,学完文章若还停留在文章字面本身,那就像站在山腰看山,看不全它的轮廓,更欣赏不到它的神韵。《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说了小猪、小牛、小猴各得到一袋可以做成美味的麦子,小猪很快吃完,小牛留着慢慢品尝,小猴全部种下并收获了更多的麦子。小朋友学完后一致认为小猴的做法好。我不表态,问孩子们:“小动物们处理麦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相信都有各自的理由。同学们,如果你有了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办?”孩子们反应很快,学小猴的少了,经过讨论觉得还是三种方法齐用比较好,吃一点饱饱口福,藏一点,再种一点,能丰收最好,若年景不好,荒了也不可惜。这个答案比单纯选择谁的做法好实际得多,丰富得多。这不再是对小动物们三种做法的简单评价,而是从一个更高的视点做出分析,学习小猴的有经营头脑,规避它的实际风险,指导性、操作性更强。

教学是艺术,而艺术又来源于生活。教育如同登山,沿途的风景再好,还要有一颗懂得欣赏的心。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他们并立,俯下身来,看孩子们眼中所看到的风景,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并珍惜和他们共同成长的机会。把自己的脚步放缓,享受这个过程吧。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小猴爬山登山
登山有几人
没耐性的小猴
难忘那次爬山
爬山
爬山
多用登山杖
小猴的伞
性急的小猴
有趣的爬山
秋高气爽话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