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琴芳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名家作品,或清新自然,或凝练准确,或委婉隽永,或辞妍情真。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深入研读文本,挖掘文本中的写作点,从内容、句式、写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课堂片段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阅读比较,运用“虚实结合”,及时仿写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课文《荷花》第2、3自然段实写了一池荷花的美丽,第4自然段虚写了“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学生不难听懂,但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恐怕光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奥秘。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文本,指导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去体会“虚实结合”的妙用了。
教学中,先出示2—4自然段,学生通过阅读知道课文实写了什么,虚写了什么,初步感知“虚实结合”的写法。接着,将虚写部分删去,让学生通过阅读谈谈自己的想法:你感觉文章变得怎么样?再将虚写部分加上,学生再阅读,体会“虚实结合”的好处。然后将虚写部分放到实写部分的前面,让学生再阅读,谈谈自己的观点:能否可以先虚写,再实写?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答案很明显:不可以。先实后虚,由实入虚,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显得自然而贴切。
那么,虚写又应该怎么写呢?还是出示第4自然段,让学生自己反复去阅读,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来获得对文章的感悟。哦,原来,虚写就是要化身为物,通过“物”表达“人”的情感;有了这一层次的理解,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仿写,也就显得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相机出示:“雪花飘落下来,一朵朵六角形的小花,……像一群群白色的小精灵。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 )。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雪花,我是在看雪花呢!”
有了前面教学的铺垫,学生们都化身为一片片小雪花,赋予雪花人的情感,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展开仿写。
结合文本教学的仿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对学生以后写这一类作文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阅读分析,感悟“点面结合”,实践仿写
“点面结合”是写景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田园诗情》是一篇典型的运用“点面结合”来写的课文。我们要充分运用好教材,依托文本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首先,阅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概括说说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奶牛、骏马、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其次,再阅读,体会2、3、4自然段的详略之分,知道课文详写了奶牛和骏马,略写了绵羊、猪群、小鸡和长毛山羊。告诉学生详写是点写,略写是面写。
那么,点写和面写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个抽象的问题说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出示三张图片,一张是牛的近图,一张是羊的近图,另一张是草原上的牛羊图。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近图能将牛羊身上的每一个细微部分看清楚,就如点写一般,要写得细致;而草原牛羊图则只能看清概况,就好比面写,写的是草原的全景图。
那么,点写和面写该怎样安排呢?我们也要依托文本引导学生去发现。阅读2、3、4自然段,学生一下子就可以发现:要先写点后写面。但是点面的数量又该怎样安排呢?我们更要合理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出示2、4自然段,观察少了什么,与原文比较哪个写得好?然后出示2、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又发现了什么?能不能这样写?再出示2、3、4自然段并成一段来写,是否可以?说说理由。通过阅读分析,学生发现,在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时,一般要做到点详面略,点面分段。
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来仿写了。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用上点写或面写或点面结合呢?出示“我的家庭、我的班级、我们的校园”三个题目,让学生分析点写和面写怎样安排。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一致认为由于家庭人员比较少,我们可以用点写,一一介绍我的每一个家庭成员;而班级人数众多,校园景点也很多,这时我们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抓住两三个典型的同学和景点来点写,其他人或景物则面写。有了这些理论知识,接下来的仿写就简单多了。10分钟后,孩子们的仿写作文就出炉了:“看,小博士……瞧,小广播……其他同学呢?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我们的校园真美丽呀!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还有那飘香的丹桂、笔直的青松、碧绿的草地和潺潺的流水,让人流连忘返!”一篇篇仿写的习作都灵活地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将“我的班级”“我们的校园”写得细致、生动、丰满。
三、阅读联想,领会“托物言志”,点评仿写
托物言志,即将作者的“志”,借助于具体的“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揭示出人生的哲理: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要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文本是不可脱离的。出示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学生读题,知道课文写的是“柳”,是一个“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描写柳树的特性的句子,让学生谈谈自己想到了什么,了解柳树的品质。而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写柳树的意志和韧性,更在写人。这种用物来写人的方法就叫作“托物言志”。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把从物与景中悟出的道理写出来,或把自己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通过特定的景或物含蓄地表达出来。
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呢?出示“莲花、蚂蚁”,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两种动物想到了什么,学生想到了“洁身自好、团结协作”;出示“无私奉献、不屈不挠”,让学生再联想,又想到了什么事物,学生想到了“春蚕、蜜蜂、粉笔……”通过以上两组训练来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托物言志”的初步含义。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领悟“托物言志”的运用呢?出示第7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这两段文字表述的内容含义十分相似,从而了解要运用“托物言志”,选取的物和要表达的品质两者之间必须要有相似之处。出示1—9自然段,学生阅读,知道1—8自然段写了柳树的物性,第9自然段写了柳树的品质,那么,能否将第9自然段放到最前面来写呢?通过探究讨论,学生发现不可以。在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时,一定要先写物性再写品质,这样才会显得水到渠成,合理自然。那么物性和品质在详略安排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发现,详写物性,略写品质。再阅读1—9自然段,把第1—8段与第9段一一对应起来阅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每一个段落写的物性和第9自然段的品质都是相对应的,都是为表达品质服务的。
通过阅读探究,学生领悟了“托物言志”的基本运用法则:物品相似,先物后品,物详品略,物品对应。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托物言志”都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则呢?出示《夹竹桃》第4自然段,去验证“托物言志”的注意事项。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这一段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托物言志”,同时也遵循了“托物言志”的基本规则。
领悟了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必须加以运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时,相机出示“梅花、仙人掌、蜜蜂、蚕宝宝”等图片,先让学生讨论物性和品质,然后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选择其中的一种事物写一写。写完后,当堂对学生的作品就“托物言志”的基本规则进行点评,最后让学生自行修改成文。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前人对写作经验的总结,放到今天同样适用。以文为范,碰上对学生的写作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彩片段,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破解文本背后的写作密码,运用文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练习仿写。这样的课堂训练,学生的阅读是有效的,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逐步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