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为什么要贴吊钱儿?为什么除夕的饺子里有硬币?”在儿子的追问声中,我和老公这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才意识到,平时都没有很好地给儿子讲讲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为了补上这一课,我们为儿子安排了两天的天津民俗游,让他这个小天津人在游览中感受家乡独具特色的民俗美。
第一站我们选择的是在首届“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称号的杨柳青。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最繁华的地方,是民俗文化气息最为浓郁的小镇。
走进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四处高悬的彩灯以及城市里早已听不到的叫卖声让儿子兴奋不已。我们先带他来到石家大院,这座始建于1875年,具有“华北第一宅”之称的晚清民居建筑群里,60米长的大甬道的两侧共有四合套式12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院中有院,无论是格局、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装饰,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民俗民风。
跨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构成大院中轴线的一条大青方砖铺就的甬道,甬道上有形式各异的5座门楼。此时,儿子已经从初进大院时被眼前的壮观景致惊呆,转变为开始问为什么门楼不是一边高的?老公指着门楼告诉他,门楼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寓意为“步步高升”。儿子点点头,马上又问为什么每道院门都是3级台阶?我发现儿子开始思考了,笑着告诉他这寓意着“连升三级”。
甬道的东侧原来是石氏家族的起居室,现在是展品陈列区,除了还原寝室原本的摆设外,还陈列着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杰作和砖雕艺术品。甬道西侧有花厅、戏 楼、佛堂等建筑,现今为“石府复原陈列区”。走出佛堂,往西跨一道隔扇门,就是“天津民俗陈列馆”,这里又一次让儿子眼界大开。这里集中展示了最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杨柳青风筝、剪纸、花会道具以及婚俗等。穿堂入室,仿佛穿越时空,在一次次惊叹的表情中,儿子感受了豪门兴衰的百年沧桑,也品味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到了杨柳青,有一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出了石家大院,往西走没多远,就在巷子口看到了杨柳青画馆。进入大门,在右边的墙上会看到“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我趁机给儿子讲起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杨柳青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说话间,我们已经走进院子,里面的展室里陈列着各色杨柳青年画,所有的年画尽收眼底。
看到最后,儿子站在原地说什么也不走,他歪着脑袋问我这些画是怎么画的?我搜寻着脑海中对年画的一知半解,告诉他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就是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儿子听得云里雾里,走出展室,老公指着创作画室说:“我们可以先去参观一下。”
能够亲自目睹年画的创作过程,儿子满脸兴奋,刚要欢呼就被我及时制止了。院子里就像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画室里更是静得出奇,静到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我们放慢了脚步,轻轻地走进去。当画师的工作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别说儿子,就是我和老公也都一怔。杨柳青年画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把纸铺在桌子上画,而是在画室里一排排可以随意开合的门板上画的。画师们专注着自己的画,仿佛参观者如空气一般。一幅画最少要画三五天,也许需要反复推敲,会耗时十天半个月以上。
正是画师们全心的专注,才让这一幅幅年画变得惟妙惟肖。走出画馆,我对儿子说:“没想到一幅画的完成需要很多步骤和时间,你看到画师辛勤的付出了吧?”儿子点点头,思绪还沉浸在画师灵动的笔尖上。老公突然补充了一句,说:“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就像画师作画一样,不能浮躁,要静下心来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儿子点点头又摇摇头,我知道他不能完全理解,帮他戴好帽子后说:“你可能现在不明白,但是你要记住刚才在画室里所看到的,画师们不仅是完成一幅画,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瑰宝的一种传承。”这一次儿子深深地点了点头。
一路走一路看,途中,儿子还在回忆着留给他印象深刻的每一处场景。接下来的一天,我们又来到津门十景之一的古文化街,这是我和老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
古文化街的近百家店堂都弥漫着“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的经营特色。除了带有浓郁民俗气息的建筑风貌外,充满文化气息的文物古玩、名人字画、文房四宝、古籍、中西乐器和工艺品的小店,每一家都让儿子流连忘返,而最让儿子流连的还是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的店门两侧摆放着彩塑的泥人,离得还远时,儿子就奔跑过去看了又看,然后拉着我们走进店里。店里的货架和柜台上陈列着高约40厘米左右的泥人张彩塑,有古典名著、舞台戏剧、民间故事里的人物,还有各种表情的泥娃娃以及京剧脸谱的彩塑,更有与时俱进的以“我的梦.中国梦”和“少年强.中国强”为素材的人物彩塑,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走出泥人张彩塑店,儿子看着手中的一套京剧脸谱彩塑,让我和老公给他讲讲泥人张的历史。老公对我说这两天的民俗游儿子长进不小,问的问题都变得有深度了。我也深有同感,然后老公指着那套彩塑说:“泥人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创始人张明山小时候跟随他的父亲靠捏泥人养家糊口,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练就了一手绝技,18岁得艺名‘泥人张’。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经过后人传承,形成了今天的津门艺林一绝。”
儿子听得无比认真,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最后一站,我们要带他听一场天津人气最旺的茶馆相声。在捧腹大笑之余,儿子第一次感受到了茶馆热闹的氛围,在现场听到了相声这种民间说唱曲艺,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的一笔。
两天来,带着儿子行走在天津的街头巷尾,参观古色古香的标志建筑、领略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工艺,感受古文化街的文化气息、泥人张的精湛技艺以及近距离地感受传统相声的独特魅力,这一路就像是为儿子上了一堂堂生动的近代历史课,让他在游览中提问,在切身感触中得到解答。在家乡的民俗美尽收眼底时,儿子骄傲地对我们说:“原来我的家乡这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