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贤兰
摘 要: 新课程不能停留在理念的更新及教师口中,应走进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乐园。
关键词: 新课程 充满活力 关注人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那样深入人心,受人欢迎。但是,新课程不能停留在理念的更新和教师口中,应走进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乐园。
一、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新课程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兴趣时,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如我上《繁星》时就选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教学法”和“读写结合法”。上课伊始,采用“情景教学法”,播放一段优美的配乐朗读及海上夜景的幻灯片,为学生营造柔和、梦幻般的情景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我根据本课结尾词句优美的特点运用“朗读欣赏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品词嚼句,深入体会。最后运用“读写结合法”,让学生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月夜”的短文。语文教学要以趣激趣,寓知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眼发光”,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的智慧被点燃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智慧,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自学后提出十几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在临死前产生那样美好的幻想?作者为什么说她走进了新年的幸福中去了?她真的会得到幸福吗?……”教师不仅要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更要注重研究如何将问题归总,如何在学生“困难”时提供资料,在需要点拨时让学生茅塞顿开。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它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在此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对话中,学生说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想,现象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因此,教师采用的教法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理解诗意这一教学环节,我这样进行:①先朗读,找出诗句中不懂的字、词用“?”标出;②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再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作适当点拨;③分四人一组讨论每句诗的意思;④请小组汇报讨论情况;⑤同桌把诗句的意思再说一遍。其次,教师采用的教法,要让学生深入各教学环节,实现全程参与。如我教学《惊弓之鸟》时,让学生上讲台分析字形,教读生字,讲析课文中的一些感兴趣的语段,总结或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参与教师的板书设计,合伙上讲台分角色表演课文、设计作业等。
二、构建关注人文的课堂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学生走进学校,他们像细嫩的芽儿,需要成人的关爱、呵护和引导。充满人文关怀应该是充满激励和充满尊重。
充满激励。课堂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评价一直是广大教育理论者与实践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古人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激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乐于进取。小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性的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人前进的外在动力。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如当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练习作业时,教师都要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坚持激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不要紧张,慢慢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行!”“老师给你们3分钟,比比看,哪个小组最先把这个问题研究明白……”教师在教学中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充满尊重。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课堂中的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下来的形式,而在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侮辱,不体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误导,不扭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发展个性。如教学《匆匆》,读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一句时,我问学生:作者用“轻烟”“薄雾”作比喻说明什么?想想从你身边过去的四五个日子,你的看法如何?请写在书旁。学生经过讨论后,写下了富有批判性的见解:“从我身边过去的四五千个日子并不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锻炼了体质,培养了能力,我们的头脑越来越聪明……”
“教来教去把自己教成孩子了”。“我始终不忘自己曾是一个孩子”。教师应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以真诚的态度自始至终地自觉自愿地成为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快乐的课堂,是童真童趣的课堂,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