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015-09-10 07:22蔡圣军
考试周刊 2015年43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事物物质

蔡圣军

摘    要: 科学的地理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动的思想教育素材,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质第一    对立统一

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科学的地理学知识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物质第一、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以及对立统一的规律等。下面就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谈谈看法。

一、物质第一的观点

地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不过是有一千五百多亿个恒星的银河系的恒星;银河系不过是一亿多个恒星系中的一个。银河系和已经发现的河外星系,称为总星系。总星系只是无穷无尽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

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物质的东西,天和地是相对而言的。地球上看月球,月球在天上:登上月球以后看地球,地球也是在天上,天上、人间是一个物质世界。

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不能解释,就把自然力人格化,认为是神的力量在支配着一切,于是形成神的观念,以后逐渐形成宗教。科学的发展,正确地解释这些问题。地理课的任努之一,就是传授给学生这些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在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水汽时,就成了饱和空气。空气饱和时,如果气温降低,空气中容纳不下的水汽,就会附着在空气中以尘埃为主的凝结核上,形成微小的水滴——云和雾。云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成为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三国诸葛孔明能呼风唤雨,那只是传说。当然,现在科学发达可人工降雨。又如我国的钱塘江大潮是十分壮观一景。但据一种迷信传说,是由于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杀害了伍子胥,令人用锅煮了他的尸体,抛入钱塘江中。钱塘江水有规律的涨落,是因为伍子胥被害以后,心怀愤慨,驱波逐浪激起的。这迷信说法流传了五百多年,东汉时期才由王充进行批判。学过地理学的人都明白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月亮的作用是潮汐的根本原因,波涛的周期变化与月亮的盈亏、大小有密切联系,同时与钱塘江口的地形密切相关。

二、联系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谓相互联系,就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也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发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处于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之中。

地理学认为,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不但离不开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条件,而且植物和植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也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地球表面的生物圈乃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系。构成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或每个因子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和因子。如果无视了这种关系,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我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国土开发需要与国土整治同步进行,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人地必须协调,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否则会适得其反,成为人类发展的障碍,反而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科学证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就有它生存和发展变化的历史。地球的年龄大约是四十五亿年,就是说,在四十五亿年之前,宇宙中还没有地球。地球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球上存在的一切东西,包括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内,例如地壳的变迁、山脉和河流的形成、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等,都有自己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历史。

地球本身时刻在发生变化,例如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就是由于地球内部炽热岩浆活动,经常造成强烈的地壳运动,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使地球发生巨大变化,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沧海。事实上,在地球的历史上,沧海桑田是经常发生的。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形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区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原来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受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雄伟商峻的山脉。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他说:“人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河水是不断流动变化的,第二次进入河流已变化,流速、流量、水中所含物质如含沙量等都不同,已经不是第一次进入时的河流,所以人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

三、对立统一规律

地理课的教学中经常会讲到地理事物的成因。根据辩证法,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地理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总是处于对立统一之中。例如人类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矛盾的统一体,消费促进生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消费,可以说生产、消费的钳制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又如地球上地形的变化。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形就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使山川隆起,塑起山岭和低地,造成地表高低不平。流水、风、海浪、冰川等非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断改变、塑造地表形态。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都是可以被人们认识与掌握的观点。另一方面要着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个地理要素如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湖等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资源观、人口观与环境观。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验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利用事例,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事物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