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迎兵
摘 要: 英语演讲看似简单,实际却要求演讲者具备较高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中国大学英语演讲课程在各项赛事的风起云涌中应运而生,但是与国外的系统研究相比,国内的相关课程研究起步较晚,值得推敲的地方很多。本文从实际教学与比赛指导经验出发,结合对优秀演讲的分析观察,从五个方面总结对大学英语演讲课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 英语演讲 课堂教学 问题研究
公众演讲课往往被简称为演讲课,它在欧美许多大学都属于传统课程,开设的系院包括语文系、外国语文系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各系。英语演讲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国高校开设主要缘于各项英语演讲赛事的开展。第一届“21世纪杯”英语演讲大赛于1995年拉开中国英语演讲大赛的序幕,迄今整整二十年。2002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组织的“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通过中央电视台这一强大的媒体平台,更是将英语演讲推向新的高潮。伴随着各项赛事的开展,英语演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被广泛认知和重视。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再只属于少数学习精英和比赛翘楚,更多走向对英语感兴趣的普通学生群体。目前,英语演讲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国大学开设已经比较普遍,以北京高校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开设比例已经超过四分之三。
虽然总体发展形式良好,但是正如周青教授所指出的,与国外的系统研究相比,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且由于比赛一直对演讲课程的开设起着助推的作用,因此研究的焦点往往在探讨演讲的技巧和方法这样的初始阶段,而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完备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及教学计划与理念等。换言之,她认为目前的研究特点是“片面、单一和不系统的”。
如何全面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指点迷津,又需要广大英语同行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就课堂演讲能力的培养而言,笔者认为好的演讲具备的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言之有法、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和言之有情。因此教学中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可以围绕上述五个方面展开。
一、言之有法
演讲是一种以演讲者为主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传递和交换,不是单个个体的行为,单纯地关注“说”者,而忽视“听”者,是对演讲的片面认识。那么,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做到言之有“法”,否则信息就不能有效表述,更不能被充分理解。这里所谈的法,更多的是强调语言的基本形式问题。它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知识等,“法”体现在这些方面即要求使用的准确性。例如,演讲者必须有正确的发音,否则演讲的听众就会误解或根本不能理解演讲的内容;语调有时可以表达演讲者的态度和潜在的含义,同样的一句话用升调或降调表述出来,意思就很有可能大不相同,所以要正确使用语调;词汇和语法使用的正确与否同样直接影响表述的内容,不遵守这些语言的基本规则,信息传递与沟通必然受到影响或阻碍。因此“法”在演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演讲者必须遵守。
但是对于执“法”的力度,也就是演讲中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不应该走极端。语言形式固然重要,但是不应抛开内容而谈,形式的基本价值在于服务内容。文秋芳教授曾经做过这样的一项调查:面对一位演讲选手开头第一句话说“Ladies and gentlemens”,中外评委评价大不相同。“中方评委对此反应非常强烈,一致认为这个选手犯的是很低等的错误,基本功如此差就不能进入决赛,而外方评委对此并不那么介意。其中有个外方评委说:‘选手们多多少少都有语言上的错误。作为外国人,我们无法分清什么是低级错误,什么是高级错误。我们依据的唯一标准就是,该错误是否影响意义的表达’”。由此可见,对于“法”的学习与遵守是长期动态的,并且是相对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不要一开始就一味苛求语言“零”差错,否则会导致学生不敢开口。早期的口语教学就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教师意识到“法”的重要性,因此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频繁地纠正错误,致使学生在挫败中失去说话的兴趣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最终难以继续。随着国内对英语演讲教学研究的深入,片面强调演讲语言层面的局限性,即一味强调学生的语言、语调、遣词造句等带来的问题已经被广泛认识,演讲的内容和逻辑得到应有的关注。当然,在吸取前期失误教训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语言的准确性。演讲教学的课堂上总体上还是要做到违“法”必纠,但是要注意时间和场合,优秀的演讲是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言之有物
事实上,演讲要想有出色的表现,关键取决于演讲的内容,日常的知识储备和对于话题的临场把握同样重要。很多外语专家与评委在演讲点评时都表达过这样一个感受,那就是“言而无物”是当下中国学生英语演讲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演讲大赛选手况且如此,那么可想而知,日常的演讲课堂上,这样的问题会更明显。教授演讲课的老师经常发现,对于同一话题,学生的表达内容往往会惊人的趋同,形式缺少变化,内容更谈不上丰富。因此,演讲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要强调“说”和“听”,还要重视学生“读”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师要增强阅读内容的多样性,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帮助他们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热点问题成因背景、古今中外的优秀历史文化等。学生在准备演讲话题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从书籍或互联网上查阅大量的资料,对于信息的了解不能停滞不前,对于内容的把握不能浅尝辄止。日常阅读经过消化吸收并整理储备后,只要辅以有效表达,往往会脱颖而出。某位演讲选手恰当地举例就曾经给陆同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当被问及作为领导,人力资源管理和专业知识哪个更重要的时候,这位选手以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为例,指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世人皆知,但是他更适合于辅佐刘备,因为刘备更擅长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尽管专业知识不足,但仍不失为好的领导”。这样的回答虽然未必精准,但反映出日常的阅读积累。
在英语演讲课上,教师要逐步强化“内容才是王道”的观念,鼓励学生用内容吸引人,用内容说服人,用内容感动人。流利的表达,纯正的口音,恰当的举止,都可以影响演讲的效果,但是,内容是演讲的基石,基础不稳,外表再过于华丽,也难逃功亏一篑的命运。泛泛地、空洞地讲道理在演讲中不可取,相反要用事实和例子说话,演讲内容才能真正“有料”。增强语言内容的特异性和丰富性,演讲表达才能真正“言之有物”。
三、言之有据
表达准确,有实际内容,做到这些仍然不够,好的演讲同样必须“言之有据”,即说出的内容理由充足,让别人信服。小而言之,演讲是一种自我的价值判断和主观的认识阐述,大而言之,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公众演讲因此主要分为告知性演讲和说服性演讲。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需要反对他人的观点并同时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说服性演讲能力成为一种必需。大赛的经验与日常教学表明,英语专业同学在这方面与其他专业同学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很多情况下表现出显著的不足。英专学生的优势往往在于良好的语言素养,形式正确,语言流利;但是在表达论据的充足性上明显不够,一个好的观点或主张往往不能主动地赢得他人的相信,而是被动地等待支持。
问题的成因不难理解,非英语专业的同学会把英语当做一种交流的工具,视野更开阔,所以他们更强调通过这一工具传达的内容。他们往往会将所学专业的知识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现象有效地加以利用。相比而言,英语专业的同学或许太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充足性的关键作用。因此,要说服别人,信息的输入绝对不容忽视的观点再次得到证实。解决这样的局面,教师首先要继续强化内容的学习积累,并逐步强化信息的整合和输出。此外,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课堂训练的有效性的问题。善意地照顾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发声,反而会让每个人的表述流于形式,短时间无助于学生对自己观点做翔实地说明与论证,这就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注重论据的思维习惯,从而造成“重数量,轻质量”情况的发生。
四、言之有理
在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逻辑和条理会成为影响演讲表达效果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试想一个发音标准、语调自然、内容充实、论据充分的演讲者说话,却不注重逻辑性,漫无目的“胡言乱语”,其结果只能是让听者感到困惑。那么,是什么让演讲者的说话变得无“理”呢?这里除了部分学生思维本身的问题,大部分原因同样来自于缺乏有效的训练。根据观察与研究,受过良好训练的演讲和辩论选手们,在语言的使用上、话语结构的组织上,以及论理的方法上,都毫无例外地要优于没有经过培训的普通人。因此,一定程度而言,语言的条理性是需要反复和实践的,练习多了,说话自然会跟有章法。有专家就曾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语言学习需要以下的过程:“知—会或能—熟或习惯—自动化。”前两个过程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讲授实现,但是后面的过程必须在环境中不断地重复和使用,实现“再组织”的一个过程。
虽有鸿篇大论,但终究让听者不知所云,信息传递与沟通就不能实现。思辨能力的训练正是解决言而无“理”的有效手段。它是指以辨析、反思、质疑及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敏捷与明晰的思考并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任文教授就曾指出思辨能力包括正确、清晰陈述推论,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演讲者怎样谋篇布局才显得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绝对是应该慎之又慎的一个问题。学生结合老师的传授,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辨能力。事实上,演讲技能的训练与思辨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辨能力可以使演讲言之有“理”,相反,演讲的实践进一步促进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及思辨能力的发展。
五、言之有情
演讲主要是通过“说”者的语言传递思想和感情的活动,如何表达是关键因素。优秀的演讲应区别于日常谈话,但是过多地“表演”会分散听者对于内容的理解,同样得不偿失。有的演讲者像歌者一样具备天生的优势,音色优美,嗓音圆润,但是对于大多数演讲者而言,吸引来自他的表现力,即“声音洪亮,语速适中,节奏求变,语调自然,声情并茂,举止得当”。好的表现力与外貌无关,与“情”商有关。演讲者首先要心中有情,才能让内容有生命;表达有情,才能具有感染力;言后留情,才能激发听者共鸣。
言之有情表面上是说演讲者在演讲时要有充沛的感情,声音抑扬顿挫,但实则包含另外一个层面,即怀揣听者的感受,做到对听者有情。每一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或文化属性,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思维习惯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都应该被包容和尊重。任文教授指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要努力做到既能认识各种文化及亚文化之间的共通性或相似性,也能认识理解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承认差异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附和他人的观念,只有在宽容和尊重他人文化价值的基础之上,才可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影响甚至改变他人的不同观点。”换言之,为了让听众接受信息,表达方式必须符合听众的思维模式、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对听者有“真情”方能达到理想效果。所以,在演讲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商。
英语演讲课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要明确它和与英语口语能力之间的关系。粗略而言,两者大体一致,它们都要求语音、语调、语法规范,用词恰当;在掌握说话规则并了解语言的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在特定情景或社交场合下,恰当地使用习惯表达法和正确的语体;熟悉交际策略,会使用会话技巧。但是细心比较,两者除了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基础的口语能力培养应以口语语言为主,体现真实的语言特点。演讲能力是口语能力培养的发展和后续,其培养的重点应不同于且高于后者。通过演讲课程的合理设计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语言知识学习的能力尽快转化为驾驭语言,有效传递信息的能力。
好的演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的特征,即在语言的准确性、丰富性、充足性、条理性和合作性方面都有很好的展现,而不好的演讲必定是在以上的五个方面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上述五个方面的标准可以作为日常演讲教学与实践的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陆同,张志华.浅析英语演讲课中的教学误区[J].大学教育,2013(11).
[2]任文.英语演讲课与能力素质培养[J].中国外语,2007(6).
[3]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文秋芳.中外评委对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5]周青.中国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现状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