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新
摘 要: 提问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扩大信息容量,拓展思维深度。作者在阐述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误区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提升课堂提问效能方法的科学运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误区 对策
一、引言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有着深入且广泛的运用。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指出,提问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生命线。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方式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集中学习对象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对象的参与程度,促进教与学之间的深入互动,扩大信息内容的交流容量,启迪学习对象的思维深度。现行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将提问作为拉近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交流,展示师生特性的重要方式,并且就如何开展有效提问活动提出了具体、明确、严格的要求。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高中数学教师的“提问”活动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缺陷,影响了教学活动进程,制约了教学实践效能。开展行之有效、针锋相对的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教师所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和素养。
二、提问的误区
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进程中,经常表现出以下方面的误区:一是提问的目标不明确。提问是为了更好地教与学。但部分高中生数学教师在实施提问活动时,常常为了提问而提问或者是提问的内容不切实际,随意性较大,将提问作为营造教学氛围的一种手段和形式,向学生设置一些简单、直接的问题,课堂看似热闹活跃,但提问活动的效果难以体现,扰乱了高中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实际课堂教学效率,使提问成为一种“摆设”。二是提问的内容不实在。教育学认为,提问活动,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认知数学知识、解析数学案例。但部分老师在提问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脱离教材这一“根本”,不能围绕该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及学习认知的难点,针对性地设置和提出“问题”,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高中生面对教师的提问内容,出现无需思考或难以下手的极端现象,不利于激发高中生的探知研习潜能和愿望。三是提问的对象不周全。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需要联系和考虑学习对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提问。但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忽视提问的“均衡性”,弱化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所有学习对象提出同样的问题,致使不同类型的学习群体表现出不同的感觉,有的感到简单,有的感到复杂,打击了高中生思考探知的积极性。四是提问的时机不恰当。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提问讲究“精”与“准”二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设置精当,把握时机。但有些高中数学教师提问时,“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地向学生“和盘托出”,不能结合课堂教学的进程,教学活动的进展,以及学习认识的时机,提在“应发而又未發”之时,问在“似懂而又非懂”之处,导致高中生不能在“愤”与“悱”的积极心理状态下进行思考和研习活动,难以达到提问的最佳效果。
三、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方法
一是课堂提问内容要精当。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应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避免出现“随意而问”、“简单一问”的现象。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对教材内容关键要义有准确明晰的认知和掌握,特别是该节课教学的重点和学习难点深刻理解和熟悉,从而使设置的提问有助于高中生更深入地探知和研习教材内容。同时,高中数学教师要利用提问活动的启示引导功效,在讲解重点知识内容时,高中生似懂未懂难以理解时,新旧知识内容混淆时,对高中生适当进行引导性、启发性的提问,促进高中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如“圆的一般方程”一节课知识点内容讲解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高中生对“用配方法,把圆的一般方程转化成标准方程,求出圆心和半径,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知识点学习存在困难,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实际,发挥提问启示功效,向高中生提出了“形如x2+y2+Dx+By+F=0的方程的曲线是否都是圆”、“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与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等问题。高中生面对教师的有意而问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习活动,对该知识点内涵及要义有了深刻理解和掌握。
二是课堂提问方式要灵活。教学方式的灵活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果。高中生与其他阶段学生群体一样,对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望。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活动中,不能止步于“师问生答”的单一提问形式,而应该活化提问的方式,创新提问的形式,鼓励高中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解析案例提出问题,反思学习活动提出问题等多种提问形式,将高中生纳入提问活动的范畴,让高中生自己在提问、师生共同提问等活动中,更深入地思考、研习,强化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三是课堂提问内涵要丰富。提问,应该促发学生由表及里,更深入地探知数学知识内容。数学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内涵深刻,共同构建了严密、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问的要求之一,就是促发学生更深入地探知和获取丰富的数学知识内涵和外延,形成科学、完备的认知素养。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中,不能在新知讲解或案例解析活动结束后“戛然而止”,而应该进一步探析知识内容的深层次含义及案例所隐含的深刻内涵,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深思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刻探究和研析。如“设全集是实数集R,A={x|2x2-7x+3≤0},B={x|x2+a<0}.当a=-4时,求A∩B和A∪B.”案例讲解后,高中生得到其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此案例设计意图,为引导高中生更精确地掌握“交、并、补集的混合运算,以及集合关系中的参数取值问题”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条件不变,假如(CR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高中生面对教师的提问,反思解析过程,经过深刻探究、思考分析,对已掌握知识的认知更深刻。
四、结语
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双向特性,让提问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互动、深刻探讨的“载体”,成为教与学互惠共赢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04).
[2]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