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吃东西”与小学作文教学

2015-09-10 07:22蔡新红张赛琴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橄榄火龙果西瓜

蔡新红 张赛琴

“上课吃东西”,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演示实物的一类课例,教师把一样食品带进课堂,比如糖果、豆子、瓜果甚至茶水等等,在具体观察食物的过程中,让学生摄取到习作素材,达到完成习作的目的。

“上课吃东西”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能够调动他们的五官功能,获得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多种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观察实物的一般规律,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写真”和“真写”的习作观。

“上课吃东西”的教学模式,与一般的作文教学相比,它更直观,更富趣味,更有细节,甚至更有感悟,符合“作文即生活”的习作理念。

但是,要把“吃东西”的课型上成作文课,上出语用味,还是确很多讲究的。

为此,本文以《吃两瓜》(三年级下)为例,谈谈此类作文题型的上课要点。

一、通过观察西瓜,要掌握一般事物的观察规律

当教师把西瓜带到课堂上去时,学生的眼睛发亮了,情绪就激动起来了。但是仅有快乐情绪是不够的,为提防学生“得意忘形”,教师心中必须坚守作文课的底线,坚持观察第一、素材领先的原则。

观察观察,由观而察,是初看到细看的过程。“观”是看,一般都是无意注意,“察”是细看,是有意注意的表现。有意注意就是有意思维,有了思维即有语言。同理,通过对西瓜的有意观察,就能获取到写作西瓜的语言素材。

西瓜的观察有规律可循,采用由表及里观察法可分为三个层次:两瓜的外形、西瓜的表皮、西瓜的瓜瓤。

先观察西瓜的外形特点。

教师先把一个滚圆的西瓜小心翼翼地放进讲台上的一个大盘子里,然后展开以下教学步骤。

(1)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西瓜的形状。(学生回答:圆溜溜、圆滚滚……)

(2)拿出球状物,与西瓜比较,用比较法说说西瓜的特点。

(3)老师把西瓜从盘子里搬到地上,那西瓜就朝远处滚了过去……老师再次抱起西瓜,轻轻放进桌上的盘子里,不小心晃动一下桌子,盘子受到震动,西瓜差点儿要从盘子里掉落下来……

分析以上教学,第(1)步骤的观察是确认“西瓜是圆的”概念,第(2)(3)步骤创设了“静物比较”和“动态观察”两个细节,以证明“西瓜是圆的”概念。这三个教学环节相互依存,在逻辑上有抽象和具象之分,在写法上有概说和分述之分,在内容上有相互说明特点。这样安排观察,能够避免小学生习作中言之无物的毛病。

特别要指出的是,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节点,学写“细节”,是初学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抓手,教师要有教学“细节”的自觉意识。上述教学环节(3),西瓜“滚过去,轻轻放,晃动,震动,差点儿掉落”的情形,正是教师悉心创设的“细节”,教学动机是为了学习侧面描写西瓜外形的写法。

再观察西瓜表皮的特点。

当西瓜被稳定在盘子里的时候,就有了以下教学内容。

(1)量一量西瓜的最大周长,用具体数据说明西瓜的大小。

(2)摸一摸西瓜表面,用具体触觉说明瓜皮的光滑度,确认西瓜是否新鲜。

(3)看一看,瓜皮表面的纹路色泽是深还是浅,再看看瓜纹的粗细、曲直状态,确认两瓜是否成熟。

(4)扳一扳,扯一扯,感知西瓜蒂,硬还是软,糙还是光,粗还是细。

这4个教学环节是一观察过程。在量一量、摸一摸、看一看、扳一扳、扯一扯的实践中,学生俨然是科学家、探究者,不但获得了西瓜大小的数据,也确认了西瓜的新鲜度和成熟度。这样由粗及细的观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随着观察的步步深入,学生对该西瓜的特质就认识清晰了,联想随之而出,语言相应形成。

以上4个教学环节,形成了3个内容要点:西瓜的大小、西瓜新鲜度、西瓜成熟度。而且3个写作要点的顺序排列也符合观察事物的一般规律,写进文章,就是内容合理。

最后,观察瓜瓤的特色。

(1)老师将两瓜横切下去,要求学生听出刀切瓜裂的声音。

(2)切瓜时,汁水是怎么流到盘子里、刀口上有没有沾到汁水?西瓜汁水是什么颜色?

(3)观察切开的瓜瓤,闻闻瓜味是什么味道,看看瓜瓤是什么颜色,瓜肉是细细的颗粒状还是平平的板结状?瓜子大吗,多吗?

切两瓜,比喻“刺刀见红”,有简单直接的意思。但是在习作课上,这恰恰是一个观察细节,并不简单。教师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闻,从最简单的细枝末节处观察到最丰富最具体的内容,并运用语言文字予以表达。这个教学片段的价值,对于刚学写作的学生而言,是一次有意义的观察实践。

二、通过品尝西瓜,让学生获得观察和体验相结合的经验

吃两瓜是学生最为喜欢的环节,但是如果仅仪一“吃”了事,“吃”就成了无思维意识、无体验感悟的一个经历,发挥不了“吃东西”习作课型的教学价值。为了防止学生“吃完了事”,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把瓜“吃”得真一点,细一点,趣一点,以形成强烈的体验,写出真实的情节。

吃瓜的过程,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分西瓜”“品西瓜”两个层次。

首先,在“分西瓜”时,要“分”出一个心情,观察一个“意外”。

教师将西瓜细心地切成和班级学生数相同的瓜片,再一一放进果盘,然后进行以下教学。

(1)整体观察,看看果盘里大概有多少片西瓜,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的,有没有大小区别。

(2)依次领瓜,看着果盘上大小不一的瓜片时,你想选择哪一块?为什么?

(3)你看到其他同学是怎么选瓜的,有没有“意外”发生?

很明显,这个“分瓜”片段,在现实中被放慢,被细化,被深化了,教学环节(1)整体观察西瓜片的数量大小,学生一看瓜片数量就知道是“人手一块”,而看到西瓜片切得大小不一时,就会想“我吃哪块”,以至引发出教学环节(2)的心理活动。如果写成文章,内容就合理通顺了。

教学环节(3)似乎是自然发生的“意外细节”。两瓜片又小又薄又脆,选瓜时很容易被捏碎或者掉落在地上。此事必定引起哗然,人人都会关心,因为瓜片数和班级人数相等,出“事故”的这名同学到底选不选这片西瓜,他有怎样的表情、语言、动作,都应该让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并关注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并写进文章,内容就生动细腻了。

有一些习惯于平静的班级,学生情绪平稳不易兴奋。教师就要“身先士卒”给自己也切一份西瓜,然后选瓜时有意创设“意外”情景,把西瓜掉落在地,此时学生一定兴奋不已,因为看老师“出丑”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故此时老师见机行事,好好夸张地表演一番,让学生观察清楚。

接着,借“吃西瓜”,体验品西瓜的非常意味。

为了吊足胃口,建议先不让学生吃西瓜,由教师先示范。教师吃瓜时一定不要说话,只用表情夸张地表示瓜味和感受。看完教师吃瓜,请学生也按照以下三步吃西瓜。

(1)用舌尖轻轻舔一舔瓜肉,它是什么味道?

(2)大咬一口,咬得只剩下瓜皮,再细嚼慢咽,感受瓜肉的变化和瓜汁流淌。

(3)仔细看着吃剩的瓜片,情不自禁地再狠咬一口,吞咽青瓜皮,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设计这个“三品西瓜”的教学活动,是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嘴尝”的观察方法。具体说,就是将“吃西瓜”的过程变成三个分解动作——“舔一舔”“咬一口”“吞下去”,从三个不同层面获得不同体验,写出不同的味觉感受。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当全体师生都分得一片西瓜后,有个别学生会立即把瓜吃了而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不能先给学生发西瓜,而是要等到做过示范表演后,再让学生得到西瓜。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把瓜先吃了,还能聚焦起他们观察教师吃瓜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上课吃西瓜”是创设的一个教学情景,是一个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一个可以用来“演示”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道具”,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情趣的“起搏器”。西瓜的大小好坏,有没有吃到,吃得好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这个观察和体验过程写成文章。

“吃东西”是日常生活中最丰富多彩最细致人微的内容,在各个年级都可以教。但是设计时,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各年段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以形成一个习作课程序列,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接下来,列举四、五、六年级“上课吃东西”作文课的部分内容,以便引起讨论。

【四年级】吃火龙果

1.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物品的观察方法,也学写了状物类文章的段落结构形式,故本例教学的重点是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2.题材简析

火龙果外形不规则,果皮是鳞片状的,果肉粉白有黑籽点缀,这些特点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对训练学生把文章内容写具体很有帮助。

3.教学内容

请学生完成以下观察任务,并在每个环节中予以细致描述。

(1)将火龙果放到高处,请学生观察火龙果“躺下”“站起”“倒立”三个状态下的样子。

(2)整体观察果皮的长短、宽窄、曲直、大小,再摸一摸鳞片状果皮,感受它的质地厚度。

(3)将火龙果横切成两半,先观察果肉色彩,再细看果肉里点缀的黑籽,觉得像什么。

(4)品尝火龙果,体味汁水、味道、黑籽在唇齿间的碰撞。

【五年级】一枚青橄榄

1.学情依据

进入五年级,习作中不仅要写真事物,还要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故本例教学要求学生抓住一两个细节,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题材简析

青橄榄的味道,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未知。

青橄榄,指的是没有加工成零食之前的生橄榄,青色,拇指大小,两头尖中间圆。它的味道奇异多变:刚入口咀嚼时苦涩难当,无法下咽,可坚持着嚼下去,味道又会变得清香,嚼完吐了橄榄核,又满嘴甘甜,甚至有再吃一颗的念头。

这样的题材,由于滋味的特殊变化,能强烈地引发学生心理变化,写出品尝前后的心理活动也就顺理成章了。

3.教学活动

(1)观察一枚青橄榄,并简单描述。

(2)咬一口橄榄肉咀嚼咀嚼,感觉味道,关注牙齿、舌尖、口腔的不适程度,关注当时强烈的感受,有没有把橄榄吐了?

(3)继续坚持咀嚼橄榄肉,一点一点地感觉味道的细微变化。

(4)吃完橄榄,吐了核儿,口腔里溢满了什么味儿?与初嚼橄榄的味道比较,这味儿好吗?

(5)如果还有可能,你还愿意尝一颗橄榄吗?为什么?

【六年级】茶水飘香

1.学情依据

学生在“吃东西”的课堂上,先后学习了描写食物的外形、味道,也学写了“吃东西”过程中的情景或细节。到六年级,应该关注事物的前后变化过程,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深思的细节,提炼出自己的感受,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2.题材简析

本例以茶叶为题材,观察茶叶的泡制过程,抓住泡茶的细节予以描写。观察由茶叶到茶水的前后变化时,要关注内心感受。

3.教学内容

(1)观察干茶叶的形状、色泽,闻闻茶叶的香味儿,嚼嚼茶叶的涩味儿。

(2)在透明的茶杯里投入一小撮茶叶,感受茶叶静卧杯底的情景。

(3)往茶杯里注入沸水,观察茶叶在杯子里上下翻腾的情景。

(4)当茶叶聚集在水面上时,留心观察茶叶表面密布的细细水珠。

(5)观察吸足水分的茶叶慢慢沉入杯底的不同状态以及叶片渐次展开的细节。

(6)闻闻茶香,品品茶水,再把泡制前后的茶叶对比一下,看看形状大小色泽的变化。

(7)感悟从茶叶到茶水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以上课例,目的是想建立起这一类作文题型的内容体系,故关注了备选题材的难易度,观察体验的纵深度,语言表达的灵活度。期望通过这一类课例的实践思考,对解决“写不出”和“不会写”以及“教什么”和“不会教”的作文难题能有一点启示。

猜你喜欢
橄榄火龙果西瓜
红心火龙果不神奇
橄榄林中的乡村酒店
大小西瓜
冬清肺火用橄榄
橄榄情
当夏天遇上西瓜
火龙果
巧切西瓜
榨橄榄器
美味的火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