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知识形象化施教

2015-09-10 07:22权友飞范晓林
中学生物学 2015年5期

权友飞 范晓林

摘 要 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容,通过演示牵牛花色素的扩散实验,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汽车运输的共同点,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将抽象知识进行形象化教学。

关键词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抽象知识 形象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的知识后对细胞膜功能的再学习,着重介绍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本节内容较少,知识量不大,通过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记忆深刻。由于细胞很小,需要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但让细胞在显微镜下体现物质进出细胞这一过程却很复杂,所以常规方法教学后,学生会对相应内容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兴趣。

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关于扩散的知识,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教师通过增加演示扩散实验以及让学生体会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汽车运输的相同点,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1 教学思路

① 总体思路: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原理→总结归纳,使学生综合运用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

② 采用对比的方式,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 教学过程

2.1 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将事先准备的几朵牵牛花分别放入两个盛有水的烧杯中,注意两个烧杯一个事先盛有冷水,另一烧杯事先盛有开水。几秒钟后会发现:盛有开水的烧杯中出现蓝色,而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无颜色出现。提问:① 这些蓝色物质是什么?② 为什么在冷水中蓝色没有出现,而在热水中出现了呢?③ 颜色物质在哪儿,又怎样跨过细胞膜的呢?以此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又以连续设问的形式将学生引导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复习旧知,设疑过渡

教师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先让学生回忆细胞膜结构及其成分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当色素进出细胞跨过细胞膜的时候,细胞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在此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色素分子物质如何跨过细胞膜做出自己的猜测,另外提醒学生注意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和物质跨膜运输有关。

2.3 墨水实验,解疑设问

教师将红墨水滴入烧杯中,提出问题:这叫什么现象?它和刚才的牵牛花实验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是扩散现象。牵牛花色素实验也是一种扩散现象,只是牵牛花色素分子是从植物液泡中跨过细胞膜到细胞外的,这种跨过细胞膜的方式叫自由扩散。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其他物质在跨过细胞膜时还有哪些方式呢?各种跨膜方式有何异同?学生阅读教材,并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总结。

设计意图:抽象知识形象化,直观表现物质的跨膜运输。另外,教师把课堂还于学生,学生自主找出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4 小组汇报,列表总结

各小组派人上台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以列表比较的形式呈现三种跨膜方式,用类比方法加强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自由扩散:货物直接由高处到低处——不需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货物通过汽车下坡——需载体不需能量;主动运输:货物通过汽车上坡——需载体需能量。同时教师通过图片演示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胞吞、胞吐的过程。

设计思路:通过教师的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记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5 知识巩固,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通过各小组发言我们知道了蛋白质在物质跨膜运输中起着重要的运输功能。今天我们知道了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体现了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胞吞、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可见,结构与功能总是相适应的。

设计思路:联系前面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印象,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构建知识的网络。

3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入手,将知识融入到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及时的督促和指导,并对学生的发现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自主学习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能力。另外,教师通过知识生活化的类比,将抽象问题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