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岗
一、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让小学生乐于计算、善于计算,对计算感兴趣,从而达到算得熟、准、快的目的。
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具操作,使学生手脑并用,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可以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恰当﹑合理地进行直观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拆开,由于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发现并总结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这样老师在指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顺利地学到了知识,产生了主动探究的愿望,对计算也有了很大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应用题,有的学生草草读完,提笔就做,结果,列式只是数字的简单堆砌,与题目要求相差甚远。针对这一情况,应要求学生认真读题,了解题目中几个数字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际计算中,经常会出现把符号看错,把数字看错,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没有先观察运算顺序,没有弄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算出来了,答案却错了。比如:36+20÷20+36这类题,很多学生容易出错,觉得很简单,就是36÷36=1嘛,这明显就是没有认真审题的结果。所以在计算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先弄清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使学生养成估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给他们估算和验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所以老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在检查的时候要从题目开始,首先了解题目的意思、数字之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是否符合题意,还要检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然后去验证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这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激活学生潜能
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1.注重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要遵循“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这一原则,避免教师“画点”学生“连线”,教师“铺路”学生“爬山”,否则学生只能在封闭的预定轨道上运行。开放的目的是让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计划地组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练习时,首先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的形式读题。如:(18×6-15)÷3读作18乘以6的积减去15,所得的差除以3,商是多少?通过读题学生就会明确应该用两数的积减去15的差除以3了。就不会发生运算顺序的错误。其次,采取对比性练习。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1.234+2.345、12.34+2.345学生容易被相同的数字所吸引,忽视了小数点位置的不同,误认为结果是相同的,所以进行这种对比练习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四、加强口算的培养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基础的笔算是不存在的,一个学生笔算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是口算能力强弱的反映。在口算的过程中,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记忆力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各个学段都要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口算的训练。
五、掌握算理、法则和运算的顺序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每一种计算都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掌握这些根据,是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对算理的剖析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教师的“架桥”,寓抽象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从而概括出计算法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