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到“四知”,创建高效课堂

2015-09-10 20:07段永雄
考试周刊 2015年6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材

段永雄

一、如何理解高效课堂

1.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巢宗祺教授提出好课必须具备四点:一是这节课本身有意义;二是这节课有效、真实;三是师生情绪饱满;四是师生才智得以充分展现。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节课好不好,可以参照“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

2.有效教学(这里只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的观点)

余文森的教学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做学习时间(长度)——投入,这是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收益可看做学习结果(收获)——产出,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苦乐)——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三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3.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课堂教学效率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可以从三个方向和三个层面进行定义分析:

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完成的教学任务量。

学生层面,教学效率=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时间总和。

这里强调“所有学生”,旨在倡导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即全体性。

所谓“一切影响”,指“学生学到的有用知识+学生形成的有用能力+学生形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负面的影响”。

时间层面,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所以,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有高有低、有正有负。教学成果是“人的发展”而非工业产品,教学效率的量化或许永远是一种奢望。提出“教学效率”的概念,不是为了“计算”,只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的导向和理想的方向。当时间被用到极限时,教学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高效课堂最终还要以学生考试成绩来验证,因此高效课堂可以说是:教得有方、学得有趣、考得有绩。

二、实现高效课堂,备课要知己知彼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因此每个教师都想把课上好,都想吸引更多学生,实现有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必须熟悉上述四个因素。只有做到“四知”,才能实现有效课堂,追求高效课堂,“四知”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1.知学生

走进课堂,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不能顺利实施,要么被学生搅乱,要么被“奇怪”的问题迷乱,要么被学生不“配合”弄得不欢而散,从而使自鸣得意的设计“搁浅”,使激情满腔的情感“销蚀”。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备课上,主要是教师课前对学生缺乏了解,无法与学生对话,无法给学生引领造成的。那么,教师应该知晓学生的哪些方面?

(1)知晓学生的心理渴望;

(2)知晓学生的学习水平;

(3)知晓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环境

课堂上,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可谓“科学性”十足。但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仍提不起兴趣,他们从不主动发问,说起话来机械生硬、缺乏新意;完成作业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更是千篇一律。整个课堂风平浪静,不起波澜,仿佛一湾死水般沉闷异常,能回答问题的不过是那十来个“好”学生。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何在?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用环境激活学生思维和引领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建一个精彩的学习环境,这一环境包括课堂的内环境(心理环境)与外环境(物理环境)。

(1)内环境

内环境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思维定势等心理状态。例如:保持放松、目的明确的老师,课堂上是否具有生机与活力,是否具有情感交流与碰撞,多种多样的活动分时间段学习等。

(2)外环境

外环境指课堂教学的时空环境,是由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的特定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时间的安排、班级规模、教室内设备、教具、乐音或噪音、光线充足与否、空气清新或污染、高温或低温、座位编排方式、舒适的课桌椅、适当的气味和音乐等。外环境虽然没有内环境那么复杂,但在教学中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3.知教学内容

备课,尤其是在分析教学内容时,从何处开始?第一件事情是通读教材。也就是说,不是讲一课备一课,而是着眼全局,统揽全书,整体把握,否则,既会失于瞻前,又会失于顾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效果不理想。

系统教学设计是一个整体优化过程,更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对教学过程进行设想。“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所以,教学内容、目标和过程对于整个系统来说更为重要。

在预设备课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理解、钻研、创新教学内容是核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标、钻研教材、广泛寻找其他资源。

(1)理解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主要作用是提出教学要求。教师备课前要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对话,因为它秉持的是所教学科的教学理念。

理解课程标准,就是弄清它的目的和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建议及对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要求。既可以掌握部分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为制订好学期(或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打下基础,还能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

理解课程标准,可以统观全局,理清主线,不仅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一叶障目之弊,还增强备课的预见性,克服盲目性。然而,课程标准毕竟是高远的指导性文件,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内容,教师还需钻研教材。

(2)钻研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最主要载体,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研读教材,达到懂、透、化,可以根据地域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

钻研教材就是把教材中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即备出深度);把梯度大的知识点、重难点分散化,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即备出梯度);把各知识点的精要方面和关键字句归纳提取分析(即备出精度);使学生获得新的教材内容中有关知识和观念(即备出广度)。

(3)遍查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吃透内容。但是,教师上课仅依据教材照本宣科,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兴趣不浓,缺乏活力。教学资源的恰当利用,配套资源的交错渗透,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观察积累融会贯通,会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资源范围很广,教师能获得教学指导书、参考书、配套练习册,相关光盘、课件、软件包,乃至网上的、其他人开发的有关资料,只要可以辅助教学,都是教学资源。

4.知自我

如果说知学生、知环境、知教学内容是于教师本人之外的“彼”,那么备课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己”,教师必须知晓、了解自身的特点。

(1)知晓自己的优势、不足;

(2)知晓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3)知道应该创设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所创新,不要人云亦云,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东西。一些教师十分崇拜名、优、特教师的教案,教学过程完全“复制”;对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安徽铜 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山西太谷的“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分层训练;拓展延伸”课堂教学的二十四字模式)进行简单模仿,但教学效果却很差。原因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与医生、律师、工程师不同。后者技术含量虽高,但以文本知识为主,而前者特别讲究工艺性,以经验知识为主。事实表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预设,还要预见到课堂生成变化。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设计不同、创意不同,教学过程会有很大差异。

知学生、知环境、知教学内容和知自我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环境、自我和教学内容了然于胸,才有可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追求高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教师如何备好课.天津教育出版社.

[2]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