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宁
摘 要: 文学作品常常通过色彩的描述传递着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本文列举古今许多名作、名篇的实例论证色彩色调对文学作品主旨的影响,读者在阅读时会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艺术地接受。
关键词: 色彩 色调 文学作品 主旨 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的主旨体现的是作者最根本最集中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感染、教育、影响读者的功能。但对于作品主旨究竟靠什么因素发挥感染、教育及影响读者功能的这一课题,进行探究的还是不多。其实,文学作品主旨本身功能的建构和实现(依据作品中的哪些因素建构主旨,怎样建构才能实现更强的主旨功能),更应该深入研究,因为这是一篇一部作品精华的凝聚,是作者长期生活和思考积累并经加工提炼的“核燃料”,它“领导”、“控制”着作品的全部,决定着文学作品的本质,关系到人的发展的根本价值。
文学作品主旨本身功能的建构和功能的实现(感染、教育及影响读者等)不外乎是读者“通过理性思辨认同”和“通过情感体验接受”这两大方面①。本文主要探究“通过情感体验接受”方面的问题,关注其中的色彩色调、情感体验与主旨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从文学作品实例出发,探究色彩色调媒介对读者情感体验的影响,从而达到主旨功能的建构和功能的实现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把作者情感传达给读者的媒介有很多,作品的色彩色调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这些色彩色调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对象化”②,读者正是通过接触这些已经情感化的色彩色调,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接受作者的某些情感,甚至和作者发生某些情感的共鸣,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文学作品的主旨,作品就实现了感染、教育,至少是影响读者的功能。虽然古今的一些作者不一定懂得通过作品的色彩色调使读者产生情感体验,进而接受他们作品主旨的道理,但是写作实践和同样是一个“社会人”③的本性使得他们具备动用色彩色调传达自身特定情感的意识,而且用得非常频繁和成功,产生许多灿烂的华章。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诗人左迁江州司马后孤苦心绪下的杰作,这种孤苦心绪正应了和他同时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大凡物不平则鸣”的话,白居易是一定要一吐为快的,这种“一吐”正是此篇诗作的主旨。读者通过对凄楚动人的琵琶女故事的品味固然可以领会诗人凄凉苦闷的情怀,而通过对诗作运用的苍凉色调的品味所产生的冷彻心脾的体验,则似乎可以在心灵深处领略诗人的悲凉、悲怆。诗作中渲染苍凉色调的句子虽然不多,仅有“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几句,但关键是其出现在诗篇的开头和琵琶女一曲弹罢之后:出现在诗篇的开头,为全篇染上苍凉色调;出现在琵琶女一曲弹罢之后,就强烈地为诗人内心和诗人情感化身的琵琶女内心复加了更厚一层的苍凉色调。色调是人之情感的色彩,诗作表面是实写秋色秋水秋月,其实是虚写诗人内心和诗人情感化身的琵琶女内心之秋寒秋肃秋悲。这种色调成功运用所达到的效果是,似乎那种苍凉“刷”到了读者的心上一样,让读者的情感经久难以褪其酸楚。此种酸楚之情感体验与白居易彼时之孤苦心绪正相一致,无形中接受了诗人欲传的“主旨”。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一篇非常精致的超短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从全篇来看,作者是想传达自己异常闲散愉快的心绪的,这当然就是本篇的主旨。文字很少,内容平易,值得人品味的是这里的设色。从实情来说,可能苏轼真的到承天寺寻其友张怀民于夜里闲庭漫步,但寺中其他景物、人物和夜色都不写,不但突出写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景色应是透明的黑白色调,读者读来顿生“纯净、澄澈、无一丝挂碍”的心理情感体验,而且这个心理情感本是苏轼的(不管他自然生发还是勉强作出,总之作者想将其传达),高明的苏轼可能知道要尽情传达此种情感不容易,而静夜中的如水月色加上竹柏之纯净投影被他把握住了,他确定以此种色调和情景传达难以表白的“纯净、澄澈、无一丝挂碍”的心理情感,让读者体验其异常闲散愉快的心绪。纵观古今表达闲散愉快心绪的诗文不少,但抓住这样的深夜景色巧妙传达,应该说确实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得到。
与《记承天寺夜游》异曲同工的是现代名篇《荷塘月色》。说其“异曲”,是苏轼与朱自清写作时心情的内容不同;说其“同工”,是苏轼与朱自清都运用了黑白两色作为其散文的主色调,而且都非常成功。朱自清的身体并未如苏轼那样受到诸如刑罚拷打之类的迫害,其精神也未如苏轼一样受到严重损害,但是其精神苦闷的程度似乎很重,要表达精神的苦闷和力图加以摆脱的情感主旨,寻找合宜的情感媒介至关重要。此时,静夜中的月色月影及其笼罩荷塘所形成的并不明亮的黑白色调被作者看中。在这种并不明亮的黑白色调中,朱自清通过种种描述委婉曲折地传达着精神苦闷和力图加以摆脱的情感,是那样协调、谐和和有效;读者用心品读,用心体验作者像处在朦胧月色中的难以明朗的压抑苦闷的心情,作者想传达的情绪便会慢慢感染读者的情感,读者仔细体验,“同情心”渐生渐多,这种阅读状况应该是朱自清撰写《荷塘月色》并加以发表所希望的结果,这个希望就是该文的主旨。《荷塘月色》的氛围设色是很成功的,如果写一个朗朗晴天下的“荷塘月色”,其特定主旨的传达就很难奏效,甚至是缘木求鱼。艺术是相通的,现代的一些电影电视导演(如张艺谋等)为了创新艺术个性,更为了增强所导演作品的思想深度,就利用突出的色彩色调强化和刺激观众的情感体验,引导观众对于其作品风格和主旨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和认可,比如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古装武打影片《英雄》就在全片中统一使用了黑色的道具和服饰,造成一种肃杀悲壮之气,以此辉映和传达其主旨的深邃和庄严,赢得了观众的赞同。
现代作家碧野的著名散文《天山景物记》在色彩色调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该文的主旨是赞美天山的景色物产,赞美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这样积极的主题要传达给读者,激发读者热爱祖国边疆、立志开发建设祖国边疆的情感,文中的色调必须是明朗而鲜艳的。统观全文,这种明丽的色调如音乐之旋律贯穿始终。应该说,碧野在该文中的对每一处景物色彩的描绘都渗入了纯真的情感,形成热烈色调的,如天山野花的缤纷绚烂、阳光下草原牧群的“彩色图案”、黄昏牧场的金碧辉煌、深涧飞瀑的彩色水雾……形成宁静色调的,如雪峰云影的“白缎暗花”、雪线森林的银白翠绿、雨后草原的清新碧绿、高山雪莲的蓝洁晶莹、天然湖水的银白淡蓝深青墨绿……这些目不暇接的色彩荷载了碧野热爱天山、热爱边疆的浓情厚谊,而读者随着对于这些饱浸碧野情感所形成的丰美色调的情感体验,喜爱天山的心理会被开启唤醒,他们会惊异于天山景色的美艳、奇丽,惊异于天山物产的独特、丰富,痴迷于天山的风土人情,从而滋生向往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天山景物记》的色彩色调在传达其主旨方面的功能是客观的和十分有效的,无论碧野在构思本文时是否一定这样想过,这种功能和成效都不能被抹杀。设想将《天山景物记》的色彩描写全部或部分去掉,其主旨的传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直接影响其成为一篇著名散文。
注释:
①赵展岳.2010年版《理性的思辨》.
②穆丽芳.《谈“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③“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梅奥说过:“人是独特的社会动物,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到集体之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