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强化解读,彰显互动

2015-09-10 07:22姚向英
考试周刊 2015年65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姚向英

摘 要: 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互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强化解读、彰显互动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范读激情,一石击起“千层浪”;设疑促思,拨开云雾见“月明”;质疑带读,于无声处听“惊雷”;研读启智,百花开放“春”满园。

关键词: 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 《永恒的母亲》

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组合的信息系统,是教师、学生、文本的三维互动。其中文本是教学信息的主要信息源,是教与学的中介。要使阅读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三者之间高度和谐才能得以实现。显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倡导学生自己“倾听”文本,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获得宝贵的审美愉悦,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效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言说”权,应是语文老师的不贷之责。笔者结合《永恒的母亲》一课,着重采取以下四个举措实施依托文本、强化解读、彰显互动的阅读教学。

一、范读激情,一石击起“千层浪”

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学生具备了最佳情感,即具备了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需求的满足就会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地投入互动。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的同化反应形式。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情感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

《永恒的母亲》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写了母亲为我及家人所做的一切,讴歌了母亲深沉、永恒的爱。在执教此课时,笔者声情并茂地范读,动情之处,声音嘶哑,文末三节情感达到高潮,深情高亢地朗读,热情洋溢地读出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永恒。在此情景之下,学生的激情被大大激发出来,同学有沉默,有凝神,甚至润湿眼眶,似乎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他们的表情足以证明他们初步感受到三毛笔下的母亲以她的善良、宽厚影响着女儿做人,以她的温柔、坚毅引导儿女处世。当他们朗读课文时,对作者的感情如同身受。教师饱含深情的范读能够使学生与文本初次亲密接触,展开与作品的真诚互动,从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与感受,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二、设疑促思,拨开云雾见“月明”

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讨论和思考,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刻,这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做是一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的,是学生的兴奋点,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更是学生与文本互动的有效途径。同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单一的惯性视角的束缚,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思考解决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求殊途同归。

执教《永恒的母亲》一课时,学生通过聆听范读,初步感受母亲的温柔、善良、伟大。继而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我抛下疑问:母亲是怎样一个人?那些行为诠释了母亲的伟大?母亲有这样的人品,源于什么?作者是如何读懂母亲的?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相应的语段、语句。学生以疑为突破口,通过合作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解疑,初步解读文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使课堂充满和谐,更充满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学生讨论热烈之时,正是发散思维最活跃、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之际,经过七嘴八舌的论辩和教师拨云驱雾般的启导点化,文本中的“明月”顿时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引起知识的增殖。

三、质疑带读,于无声处听“惊雷”

学生对字、词、句、立意、表达等方面有疑便可质疑,或以竞争的心态设计问题,以便帮助学生更快地梳理文章,督促学生将疑问用书面语言整理好写在课文中;教师在学生提的问题中进行筛选:选择与实现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议题;选择容易引发争论的议题,营造课堂讨论的气氛;选择学生目前独立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议题;选择深浅程度不一的各类议题,这样可让班里水平不一的各种学生都能踊跃发言,尝到“跳一跳方能摘到桃子”的喜悦。学生的质疑迅速带动他人以竞争的心态阅读文本,以求解疑,收到“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执教《永恒的母亲》一课时,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疑问,依托文本,“倚杖而行”,边阅读边独立思考,并“顺藤摸瓜”对文本有整体感知:深深地感受到文中的母亲对自己是甘愿牺牲;对子女是宽容、仁爱;对家庭是无私奉献。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特的个性感知,纷纷质疑,这犹如一个个“惊雷”,学生立即呈现“一人质疑,众人执书阅读”的场面。我惊讶于学生的质疑,顺势引导他们分组讨论,一些浅层次的疑问瞬间被解决,而对另一些组内暂时无法解决并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向全班提出疑问,我则在众多问题中整理、归纳出以下几个有共同性普遍性的问题推向全班:“她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既然说母亲很安详,她为何而茫然?“大门没上锁,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这个“锁”字有何表达效果?她为何锁自己?又锁住了什么?无声处听到的惊雷引起了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了学生认知的热情,引发了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带动了他们进一步阅读文本,挖掘文本。

四、研读启智,百“花”开放春满园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对教材生疏,教师再好的启发也是徒劳。在阅读教学中,研读课文使学生对文本的知情权成为可能,使学生对文本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以文会友”,去体验、去感受,以致达到一定深度的把握,不断产生自觉的深究欲望。有了学生对文本的主动研读、主动发现,教学内容的决定权就掌握在课堂主人的手中,教师只需适当地引导和点拨,从而使教学的精力更集中,时间更充裕,效益更显著。当然,教师要有精确的时间估量,保证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有足够的时间。

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是常有的,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化不足为神奇”的最佳契机,教师应好好抓住,进行卓有成效的点拨诱导。由于文本中不少语句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引导学生对体现文本个性较为明显的语段作一定的思考,一起品味并交流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使学生对文本形成一定的独特的感受。这样才能克服原有的依赖性和盲从性,使思维跳出原有知识框架的束缚,进一步启发自己的智慧,形成“百花开放春满园”的良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文本时,由于鉴赏性阅读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评价赏析。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反映。为此,有的学生认为“母亲”的这种做法不值得,牺牲了自己的理想,否则她会更有作为,活得更精彩。学生的这种极具个性的评价和赏析,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达到“超文本”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拘泥于统一认识。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互动。学生运用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和文本互动。老师深情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沉浸其中,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从而建构美好的精神家园,有效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的情感互动;针对老师的疑问,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智力出发,深入思考,质疑、研读,重组知识系统,从而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和心智结构。依托文本、强化解读、彰显互动,这样就能构建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通识卷: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7.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1版.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