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根
摘 要: 学生主体课堂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不仅获得渊博的知识,而且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在解读学生主体课堂背景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主体课堂构建的因素,并提出构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小学语文 自主建构 互动交流
一、学生主体课堂的背景和内涵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容量是人才基本衡量标准,常用知识渊博形容伟人,与此相应形成的教学观就是,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用书和知识经验,理解专家关于知识的标准化解读,然后通过讲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准确记忆这些知识点,不需要对知识点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吸收。陶行知形象地将传统教育模式比做生产罐头的工厂,把学生比作知识的容器,把学习结果比做相似的罐头。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帮助人类存储了许多知识,并能及时有效地提取,学生对知识不完全需要死记硬背地积累,只需要理解知识内涵并灵活运用,这时传统知识观受到冲击。人才由注重知识容量向注重知识和能力并重转化。但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和创新意识产生仅依靠机械记忆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和探索,建立学生主体课堂,促进知识自主建构。
这种教育理念逐渐演变为各种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领域引起了一场改革,称为新课程改革。在国家政策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动下,各中小学校纷纷开始了教育实践,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增加学生活动的设计,学生由无声状态逐渐走向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业呈现出学生主体课堂构建的形式化,学生思维仍然被教师牵动着,无法展开自主思考,课堂教学仍然是知识学习的终点,而不是新的起点。
二、影响学生主体课堂构建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对学生主体课堂理念的理解出现误区。
学生主体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由知识的容器变为自主学习主体。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将学生主体课堂单纯地理解为学生活动,以学生活动时间和形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系统分析课程内容,便引用网络上的导学问题和学生主体构建方法设计教学。学生活动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处于自由学习状态,出现课堂气氛活跃与学生参与度低的矛盾。
(二)教师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信任。
学生主体课堂构建是以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的,许多教师认为小学生无论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上都比较缺乏,还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会影响课程内容的深入程度,学生只能简单地理解文章的表层含义,这是无法满足课程目标要求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教学后仍然需要教师花半节课时间进行内容补充,这是一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的表现,认为小学阶段应以传统讲授制教学法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在学生升入中学后再开展学生主体教学。
(三)片面认为学生主体课堂会扰乱课堂纪律。
受到标准化知识观的影响,传统教学中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处于无声的被动接受状态,课堂纪律容易控制,而学生主体课堂上,学生可以进行相对的位置移动,自由地发表言论,这些都会对课堂纪律造成干扰。既要保证课堂纪律,对学生的无意义讨论和交流予以制止,又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度,需要教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个难度是很高的,而且会消耗教师的精力,影响教师备课和教学。
三、构建学生主体课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建立学习共同体。
小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维水平还没有充分发展,依靠学生个体力量自主学习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如果利用学生共同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完全能满足课程内容对先前知识的要求。因此,学生主体课堂构建首先需要成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方法是按照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方法,形成小组内在生活经验和语文基础知识上的差异性,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支持,各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当,便于学生竞争,借鉴小组合作方法、小组成员参与方法及学生结果展示方法等。学习共同体具有相互依赖性、全员参与性和互动交流性三个基本特征。相互依赖性指的是学习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全员参与性指的是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到活动中,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学习组织不能称为学习共同体;互动交流指的是学习任务不是在回答问题,而是以学习问题为核心展开自主交流,每一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想法,形成觀点碰撞和交融。
(二)结合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学生主体课堂构建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能解决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问题,而小学生处于已有知识和新内容之间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生活现象、生活案例与生活实践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建支架。例如,在《影子》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展开教学,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在校园里玩“踩影子”的游戏,观察自己和同学影子的变化,学生通过游戏建立感性经验,在太阳照射下影子总是跟着自己,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不一样,用沙子、土无法遮蔽影子、影子总是与脚相连、在树荫下影子会消失不见等,为新知识学习提供支撑。教师通过语言引导,今天太阳公公也想和大家玩踩影子的游戏,大家想知道怎么玩吗?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开始新知学习。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语文知识持续学习。
语文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有效性需要扩展课堂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开展课余活动。例如,在一定量的古诗学习后,学生开始诗词沙龙比赛,形式包括主题诗词竞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诵读关于春的古诗,接不上来的小组淘汰,最后获得胜利的小组得十分;诗词接龙,一组学生开始诵读诗词,下一组学生以最后一个字的读音续接诗词,接不上的小组淘汰,获得胜利的小组得二十分;诗词朗诵,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诗词朗诵,由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评分,最后以平均分作为该小组的得分;诗词板报设计,每个小组根据已经学过的诗词,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诗词板报设计。通过多样化课余活动,学生对诗词进行综合巩固和学习,并促进知识灵活理解,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学生主体课堂构建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主体课堂构建首先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用同伴集体的智慧促进个人学习效果最优化,其次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开展多种活动,灵活学习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郭翠红.小学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地位研究[J].才智,2015,01:143-144.
[2]方桂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0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