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婷婷
摘 要: 自分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需要建立科学的自分课堂常规,营造有吸引力的课堂,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就自学模式下数学课堂的有效管理作探讨。
关键词: 数学课堂 自分教学模式 有效管理
自分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平均每6人小组围坐,由于学生对这种听课模式的新奇和自我约束能力的欠缺,课堂上的听课纪律令人担忧,很多学生会经常出现问题行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觉到,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课堂管理的效益越来越差。如何有效地管理课堂,提升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成为数学教学思考的重点。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科学的自分课堂常规
(一)课堂常规的内容。
课堂常规的建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课堂常规,了解课堂常规,共同参与制定课堂常规,并切实执行课堂常规,进而将所认知的课堂常规内化为持久的态度,表现在行为和习惯上的历程。
建立课堂常规时教师应有的认识:
1.课堂常规要具有教育性:课堂常规应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讨论,共同协商制定。在用语上应委婉友善,多说“做什么”,少说“不准做什么”,这样的常规学生便于理解、遵守,教师便于实施。
2.课堂常规要量化,便于操作:从发言加分到违规减分,是个人加减分还是小组减分,谁是记分员,每周几统计个人积分,以及积分对个人的影响等都要让学生明确,保持一致性。
3.课堂常规要注意后进生优先原则:课堂上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建立课堂常规时,应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每组可按照成绩高低设定1—6号,一般后进生对应1、2号,中等生对应3、4号,优等生对应5、6号,违规时一视同仁。课堂发言时,1、2号一次全组每人可加3分,3、4号全组每人加2分,5、6号全组每人只加1分,这种以鼓励后进生、中等生为主的课堂常规非常受学生欢迎。
4.制定课堂常规时要循序渐进:新学期第一天是定常规的最好的日子,以后可以继续补充修改。不可一次规定太多,以5—10条为宜,必须等学生已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渐增加。如果一次定得太多,则等于没有目标。
5.课堂常规的呈现:课堂常规和校规应分别制定,不宜重复。制定好后,可在全班张贴或制成小卡片发给学生。
(二)课堂常规的处理。
在教师建立了课堂常规,并持续改进学生的课堂表现后,学生还可能会发生违规行为。在发现违规行为时,教师可先采取阶梯式的处理方式,依据学生违规行为的轻重选择不同的应对方法,淡化学生消极抵抗的心理,采用正面引导积极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第一阶梯,非言语方式。按轻重依次为漠视,暗示,接近,接触,给学生写悄悄话。
(1)漠视主要针对轻微的违规行为,包括发出些微噪音、插嘴、物品掉落等。那些试图引起教师或同学注意的行为肯定是要消除或者漠视的对象。
(2)暗示方式是提醒分心的学生回到学习任务上。
(3)接近方式是在暗示无效后采取的行为,如果学生过于沉迷某事没有发现老师的提醒,那么你就可以接近他,一直站在他身旁,直到他集中注意力为止。
(4)接触方式,就是教师把手放在学生肩上让其安静,或者轻敲他的课桌。
(5)给学生写悄悄话。可以是在批改作业时附在作业本上,也可以单独写纸条给学生。教师可以就某个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并分析该生行为造成的影响,同时提出改正的建议。一旦学生克服了这个问题,教师就要予以鼓励。
第二阶梯,言语方式。当非言语方式不奏效时,就要采用影响力稍强些的言语方式。
(1)在课堂上以学生打比喻或让他回答问题。
(2)运用幽默。恰当地运用幽默或自我解嘲,可以在提醒学生的同时弱化学生的抵抗心理。
(3)提醒学生纪律。依据班规或课堂常规提醒学生违规行为的后果,如果提醒无效,教师就必须进行处罚。
(4)给学生提供机会。有的学生会对自己的问题行为产生防卫感。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机会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说:“你可以选择坐到角落去听课,或者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课。”
(5)给予语言谴责。
第三阶梯,行为制约。如果上面的方式都没有纠正学生的违规行为,那么教师就采用更有约束性的行为制约。
(1)改变座位。有的学生总和周围的同学说话,影响别人,那么教师可以考虑调换位置。
(2)写反思。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反省。包括:我做了什么?我做的对别人产生了什么影响?应该对我怎么处置?我下次该怎么避免?
(3)暂停。如果学生的行为影响教学进度,这是可以将学生排除在群体之外。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划分出一个暂停区域,一般暂停的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
(4)剥夺下课时间。这可作为对学生没有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的行为的逻辑结果。教师不宜剥夺学生的午饭时间,以免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
(5)放学后留置。留置可以作为对学生浪费教学时间的行为的逻辑结果,留置时间20~30分钟比较合理。教师应与学生协商,制订计划,帮助他以后不再被留置,并提高自控力。
(6)联系家长。如果学生经常重复出现问题行为,教师有必要与其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寻求家长的参与和支持。
(7)送德育处等学校监管部门。对于重复的问题行为或者严重的问题行为,可以送该学生去德育处。同时,班主任、学校心理专家、家长都要相互协商,共同帮助学生。
二、课堂有限,引力无限——营造有吸引力的课堂
有效的教学有助于新教师的课堂管理,能防止课堂问题的发生。一般说来,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就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也就是教师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不会分心做别的事情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状态,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它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感情上的交流以至整个教学效果,只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发展,这是教学的基础。面带微笑,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丰富的肢体语言,恰到好处的幽默,学生回答问题时专注肯定的眼神,学生犯错时善意的提醒,诸如此类细节的处理,可以很好地营造出让学生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课堂教学方法多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味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只会淡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花再大力气,也只会事倍功半。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有效课堂管理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知识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通过相互的沟通理解,信任砥砺,不断生成、不断构建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正确认识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观。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只有树立民主作风,在教学中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人格和创新思维得到良好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尊重学生、与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深远意义。
课堂管理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常管理创造让学生处在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环境中,让他们感到安全,受到尊重,得到关爱,有机会参与,获得欣赏,充满兴趣学习,并能获得成功,获得激励,在成功后的喜悦情绪驱动下,不断探索,获得更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