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玲
摘 要: 培养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想象等活动,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逐步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空间观念 培养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组织教学,这种回归生活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熟悉”的事物,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组织处理教材时要突出“兴趣”两字,抓住“趣”字做文章,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下面我就低年级“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谈谈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获得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思维始于疑问,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新奇问题的情境。教师钻研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在教材本身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在教学中达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的目的。问题的解决在于问题的提出,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在关键时刻给学生设置问题。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可利用现代的科技产品—数码相机,让每个小组用数码相机给小狗拍照,然后将一些照片传到电脑中,提问:我们拍的是同一只小狗,为什么照片都不一样呢?学生先感到困惑,随后思考,为什么同一只小狗拍下的照片却会不同呢?在学生窃窃私语时,教师随即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之后,拿出玩具小狗让学生对照这些照片进行观察,问:“这些照片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设疑激趣既适合学生情趣口味,自然地根据生活经验判断拍摄者的位置,又通过呈现实物使问题更直观化,就像在学生大脑中描上一幅画,学生记忆犹新,理解深刻,从中体会“拍摄者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场景可能不同”,这样在趣味中让学生注重空间位置的变换,激发空间灵感。
二、回归生活,显示乐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学“空间与图形”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景、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感受数学的乐趣。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教师可开展一节实践活动课,巧妙设置一个生活场景,这个生活场景中有学生熟悉的长方体形实物。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让学生亲眼所看、亲手所触、亲身感知几何体的形状特征,通过对图形的观察,让学生指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比如,可呈现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如保健箱、砖头、魔方、牙膏盒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的面、棱、顶点,然后将教具纸盒展开成平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着重加深对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正方形),相对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认识,使生活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这样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会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感到有趣而具体,深刻而透彻。
三、体验过程,享受乐趣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因此,我们要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动口又动手,把动手操作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在获得新知、获得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享受乐趣。如教学《认识物体》时,可以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带到课堂上,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认识不同物体的特征。学生初步感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形状给这些物体分类,并命名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接着师生一起进行“摸物体,说名称”的活动。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几何形体的表象,然后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把知识内容与空间形式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形成空间表象。
四、应用新知,寻找乐趣
数学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其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们不断发展、生存的“通行证”。教学中我们要创造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在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的同时,也放飞学生创造的翅膀,张扬个性,找到乐趣。在小学低年级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应该锻炼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让他们在“趣”中培养空间观念。例如学习《位置》后,让学生找一找他所处的位置及物体在他的什么地方,或者指定物体让他们介绍自己的位置等,由学生表述、探讨,加深对知识的应用。同时鼓励学生应用自己所学图形知识,布置自己的卧室,如利用有颜色的平面、图形,拼个图挂在墙上,利用长方形、圆形的硬纸做个笔筒,利用积木搭个门或桥的模型,为教室的学习园地布置图画或设计手抄报,等等。通过学习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并通过联想及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构造各种极富想象力、创造力的生活美景。在这有趣的创新实践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总之,教学“空间与图形”,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运用观察、操作、猜想、发散、作图与设计等各种手段,再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合情推理,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增强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空间观念也会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4.
[2]刘德宏.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2012.9.
[3]丁丽.成功(教育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