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平
摘 要: 语文教学本身就担负着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任。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语文课特点出发,阐述了语文课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承担的任务,论述了培养学生的个体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力求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品德素养 行为内化 文明礼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材给课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考虑到小组合作中各成员的成绩水平、能力水平、兴趣志向、性格特征等,大多数情况是一节课中回答问题等几乎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其他学生活动过程往往会被忽略。如何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个体能力,使之能赶上“优等生”的水平,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应该通过学生个体能力发展共同促进整体的前进,使学生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由于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语文课堂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根据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了系列化活动向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
一、立足文章,潜心研究,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获得品德的熏陶。
1.注重语文课的社会延伸。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延伸。在讲授《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我会给学生放映香港回归祖国的影像资料,同时介绍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只有祖国的强大,人民才能真正挺起脊梁。
2.挖掘课文主题,揭示文章深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不能游离于课文之外,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教苏轼的《赤壁赋》一课时,教师介绍作者遭受贬谪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人虽处逆境仍能坦荡乐观地面对生活中挫折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不少是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3.语文实践活动渗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语文活动中的学习比赛,既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开展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既能让学生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4.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引导,鼓励学生“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做生活的有心人”。
方法一:深入挖掘,学会“小题大做”。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却能“见世界”“说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却令人潸然;鲁迅通过《一件小事》进行自我剖析与反省……这些足以提示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不能采取浮光掠影的态度,要学会“小题大做”,要从身边琐事中体味市井百态,关注社会,感悟人生。从秋风又吹,空塑料袋在空漫舞想到白色污染,进而联想到保护环境;从制假造假泛滥现象意识到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机制的完善,等等。应当指出的是,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要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启迪。
方法二:名言、谚语、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品评、理解、感悟,并让其举生活实例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
例如:“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些都是战场,都有它们的英雄。”(法·雨果)这一名言,使学生联想到了张海迪的自强不息,下岗工人的再创业,进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要做生活的主宰者。
方法三: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物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生活。
感悟是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本质的顿悟与认识。以“手表”为例,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可以触发学生的不同感悟:由手表的指针总是在同一个圈子里旋转可以悟出:人生不能像手表一样永远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时针、分针、秒针的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又可悟出:现在的社会、将来的生活需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创辉煌。
5.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叶圣陶先生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我在教学中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认真教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
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组织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培养人的活动中,语文教师担负特殊的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孔子曰:“不正其身,如正人何。”学生不论是掌握知识、说明道理,丰富情感、提高觉悟,还是受到教育,许多情况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实践而逐渐形成的。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行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