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生美术创作体验在教学中的意义,并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实践措施,以期能达到推广美术欣赏教学,提高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创作体验 高中美术 欣赏教学 运用
美术是一门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具有积极作用。但从目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实践看,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审美深度
一些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常只是选取一些耳熟能详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欣赏,而对于其他优秀作品,或者反映时代背景,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教师缺乏审美深度,无法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多层次进行鉴赏,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艺术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部分学校对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导致美术教学方式单一,限制了教学模式的发展。教师只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弊端在于学生很难理解一些美术名词或很难用语言通俗表达的理论知识,势必会制约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质性效果。
(三)忽略实践活动
多数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感觉美术课堂索然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消极态度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在欣赏教学中运用创作体验的可行性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新要求
美术实践活动分为美术欣赏和美术創作两方面,从内涵上讲,欣赏本身就属于一种再创作的行为,将创作行为融入欣赏教学中,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新课改在美术教学中率先提倡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改进传统的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多样性。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以培养主体精神作为美术教学的思想基础,将创作体验运用于欣赏教学中自然是合情合理。在科学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思想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由于美术自身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诞生出了多种多样、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各异的美术作品,欣赏方式也随之改变。美术的创新和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在欣赏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作体验这种教学模式顺应了美术发展需求。
(二)高中生的特征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经接近成熟,其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及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不断通过自我尝试渴望走向社会,接触新事物,追求个性发展,因此,这一阶段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黄金时期。由于美术作品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等特征,因此能与形象思维极强且感情奔放的高中学生产生良好的共鸣,对进一步提高高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三)教学环境的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设备和新技术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校的教学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网络技术的运用和多媒体教学的普及,都为美术欣赏教学和学生的自由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硬性条件。
三、创作体验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临摹性创作体验
在进行临摹性创作时,学生能迅速掌握基础知识,加深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从而体验美术作品带来的丰富情感。下面以教学实例进行说明。
在《中国民间美术》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民间美术作品,例如剪纸、泥人、雕塑、刺绣等,接着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进行临摹,最终完成创作活动。例如有的学生选择在白纸上进行临摹剪纸,有的学生用雕泥临摹石像进行雕刻等,教师借用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对民间美术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讲授,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和体会。这种临摹性的创作方式能对美术欣赏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基础知识,更容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创作乐趣和审美乐趣。
(二)创造性创作体验
与临摹性创作不同,创造性创作更多的是要结合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从创新角度进行创作。例如教师在教授色彩对比的基础知识时,可鼓励学生通过自自由搭配色彩创作美术作品,可以是类似印象派的具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色彩斑斓的作品,也可以是对身边景物的写生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在创作方式上给予学生合理指导,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新精神,将欣赏教学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通过适当的表现手段倾注到画面上,进一步深化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结语
无论是临摹性还是创造性的创作体验,都属于“融情于技”的创作体验,学生通过这种创作体验能获得独特而又丰富的艺术审美观念。创作体验应用于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而且能有效强化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高中美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强.高中美术欣赏课初探[J].新校园:理论版,2011(10):193-193.
[2]蔡文德.论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性质和作用[J].考试周刊,2010(20):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