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5-09-10 07:22方群莉
考试周刊 2015年67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学改革

方群莉

摘    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和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城乡规划涵盖的内容已从物质形态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必修的设计类课程却未能进行及时调整。在新形势下,针对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完善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将低年级设计类课程纳入城乡规划教育体系。

关键词: 城乡规划    设计类课程    教学改革

在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正式将乡、村庄规划纳入规划体系,标志我国城市规划事业进入崭新时代,随着新法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问题的日益复杂化,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设为一级学科,从建筑学中分离出来,主要体现为从原有注重规划设计技术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联系更紧密的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大学科[1],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必然会进一步加快我国城乡规划教育体系改革的步伐。高校将城市规划专业更名为城乡规划,涵盖的内容更广泛和更具科学性,作为主干课的设计类课程也急需改革,以适应从原有建筑学下属二级学科到城乡规划学下属课程的改革。

1.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和一级学科的确立,并不是简单“市”到“乡”字面的改变,打破长期以来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基础上的“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所造成的对乡村的忽视和法律层面的“不对等”,导致乡村的无序发展、资源性“洗劫”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城乡规划的确立,是30多年来“城”、“乡”对立发展导致乡村衰落惨痛教训的启迪,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体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是对国家“城乡统筹”战略的落实。城乡规划是以城乡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科学,其学科理论是建立在对城乡问题研究基础上的系统科学集成[2],纠正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只将城市物质空间作为研究主体的缺陷。

2.目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952年同济大学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183所高校设有该专业[3]。随着新法的实施和一级学科的设立,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主要是基于建筑学专业基础的办学方式,设计类课程按照原有建筑学下属二级学科进行设置,导致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存在一些弊端,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

2.1设计类课程忽视乡村规划。

传统的城市规划作为建筑学的二级学科长期深受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城市是规划研究的对象和主体,因此,课程体系、专业知识体系都是围绕“城市”构建的,作为每个学期设置的设计类课程(每学期约96-118学时)教学体系也围绕“城市”为范畴展开,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等较全面涵盖了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规划类型,但未涉及乡村规划和小城镇规划。随着“城市规划”更名为“城乡规划”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地方将需要更多的村镇规划的建设人才,然而,目前很多毕业生很难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因为已掌握的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原理、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并不适应广袤的乡村地区。而以解决城市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农村问题,规划成果和现实差距过大,造成“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局面或乡村失去活力、千篇一律的现象。正如霍华德所言,城市和乡村各有优缺点,譬如: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的城市而言,环境品质的提升和绿化体系的完善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而对于拥有天然氧吧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供居民文化娱乐的场所是乡村规划中考虑的重点。只能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乡村规划、小城镇规划和“城、乡”整体观的思想落实到设计课中,是当务之急。

2.2传统教学背景下低年级设计类课程急需改变。

传统城市规划作为建筑学的二级学科和长期受“城市是扩大的建筑”的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形成了低年级的(本科教育前2-3年)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一样的培养模式。对于建筑学专业而言,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是设计课课程体系一部分,为后续的建筑设计服务,起着循序渐进的作用。对于城乡规划专业而言,低年级的设计课是为高年级的城乡规划设计服务的,服务对象不同,却采用了相同的模式,造成了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在接触高年级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时,很迷茫,无法适应从单个到城市的转变,无法从微观尺度扩展到宏观尺度,这种教育模式值得商榷。

这种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城市和建筑的紧密联系,但忽视了城乡规划专业的特殊性,造成内容前后脱节,整个设计类课程衔接困难,连贯性不强,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类关系较弱,并未达到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目的。原因:一是尺度跨越太大,先小后大地认识空间的方法是正确的,设计类空间的认识从别墅、幼儿园逐步扩展到复杂的中小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展览馆等,紧接着是10公顷左右用地的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学生需要从1∶100-1∶200的比例适应1∶1000-1∶2000比例的空间,从中可以看到建筑设计到规划设计之间是一个“突变”,缺少建筑到规划之间的过渡环节,造成学生从微观尺度过渡到宏观尺度的困惑;其二,未考虑城乡规划专业的特殊性对建筑设计的要求。采用与建筑学相同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关注的是建筑单体和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注重建筑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和形体的设计,而不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会主动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是怎样的?城市规划管理是如何引导和限制建筑设计的?建筑的定位、规模、容积率、建筑密度是如何确定的?建筑与规划是怎样的关系?这些是城乡规划专业关注的重点,这些内容的缺失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是非常不利的。

2.3偏重技术性训练。

传统的城市规划作为建筑学下的二级学科,设计类课程注重城市物质空间的形体规划,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偏重学生设计技巧、构思能力和图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设计的艺术创新能力,适合建筑学一级学科下传统城市规划专业的要求,因为传统城市规划是实现计划的手段,规划主要是工程性和技术性领域的“物质性”设计,而非政策工具[4],却无法满足现代城乡规划需要其他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过多关注图纸的效果和方案的新、奇,方案的主观性比较强,不能熟练地运用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进行方案的科学编制,更不会定性、定量地评判方案的优劣。学生都迷于方案的“炫技”,过于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很少考虑规划为谁而做?很少考虑如何将公平性、公共利益渗透于设计中?学生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却失去了现代城乡规划除此以外的能力,譬如:沟通协商的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身专业素质的能力。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已从物质形态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从规划技术拓展到公共政策的规划时期[5],偏重技术性训练的物质规划教育方式,远远不能涵盖现代城乡规划的学科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

3.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3.1完善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框架。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的如火如荼开展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一直被忽视的村镇规划成为规划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国家急需一大批村镇规划建设的人才。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应将“城、乡”整体的规划思想贯穿到课程中,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区域统筹发展,将乡村规划、小城镇规划纳入到设计课中,使得教育体系除了满足城市规划之外,同样适应国家进行美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的需要。

3.2低年级设计类课程脱离建筑学背景,纳入城乡规划教育体系。

3.2.1低年级设计类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中培养目标

在新形势下,低年级设计类课程采用与建筑学同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科的发展,对于城乡规划而言,低年级设计课是设计类课程重要的基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处理空间的能力,认识城市,掌握设计方法和对规划思维的训练,最终为高年级的规划设计服务。因此,除了建筑思维的训练外,更需要将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要求和知识体系融入到教学中,以城乡规划专业的视角进行建筑设计。

3.2.2低年级设计类课程教学重点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而言,低年级的设计课除了培养学生建筑设计空间能力外,更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的本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为何做设计?为谁做设计?理解建筑空间物质属性之外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属性。根据培养目标,可以从下几个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规划思维能力,与高年级的规划设计课进行更好的衔接:(1)在低年级的设计课中,引入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将规划设计条件的解读容纳到建筑设计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的关系,城乡规划管理对建筑设计的控制和引导作用。通过对设计条件的解读,譬如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思考建筑美学价值之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2)注重调查分析,要求学生从城市层面对基地的区位、交通、周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依托项目进一步解读规划设计条件,以及解读规划设计条件制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逐步帮助学生掌握城乡规划的工作方式;(3)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弱化与城乡规划设计关系不强的内容,例如建筑设计中的材料、构造、水、电等方面。分析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环境对建筑物造型、体量、风格、高度和色彩等的影响,使得建筑和谐地融入在城市中。

3.2.3低年级设计类课程内容设置

针对低年级到高年级设计课尺度跨域大、衔接不自然的问题,低年级的设计类课程内容应根据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大一设计课中,除了基本的技法训练外,还增加城市认识、城市空间和城市规划条件等内容;合理安排建筑设计的类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前增加一个住宅组团和住宅建筑单体的设计,为高年级的规划设计奠定基础。

3.3教学方法。

城乡规划是融政策性、经济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传统“手把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城乡规划专业除空间规划能力之外其他能力(沟通协商的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专业素质的能力)的培养。在设计课中,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以设计课为中心,结合设置相关理论课,建立一心多面的模式,如: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经济学中的产业规划、GIS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需打破传统单向、封闭的教学向双向、开放的教学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4.结语

国家对“城乡统筹”战略的落实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培养规划师主力的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抓住机遇,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急需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脱离建筑学背景,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将主干设计类课程纳入城乡规划教育体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7-54.

[2]袁奇峰,陈世栋.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规划师,2012(9):5-10.

[3]方程.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道路探索[J].规划师,2013(11):101-104.

[4]赵民.“公共政策”导向下“城市规划教育”的若干思考[J].规划师,2009(1):17-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

基金项目:校级教研项目(2014JXYJ27)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教学改革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探究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关系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