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章细微美,提升阅读体验感

2015-09-10 07:22王国良
考试周刊 2015年61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王国良

摘 要: 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常用固有经验和固定模式化解读,代替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思考。处理教材时应从学生兴趣入手,发挥学生主动性,发现细微处的一些美。

关键词: 语文阅读 课堂教学 细微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纵观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仿佛成了语文老师的“一言堂”,他们用固有的经验和固定模式化解读,代替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思考。处理教材时往往抓主要人物、语言(修辞)、写作技巧、主题思想等,而忽视一些细小问题,失去发现细微美的机会。处理教材中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经常从学生兴趣入手,尝试让学生发挥个人体验和思考,努力从文本的细微处发现不太注意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所以在课堂中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细微美。

一、独立思考,发现文本伏筆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让学生认真地独立思考才会发现文本的伏笔之美。例如:教学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再次细读课文,提出自己有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结果细心的同学及时提出看法:“课文中有句话‘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1],这句话虽然不是正面描写,却从侧面写到母亲的病,为下文写母亲的去世埋下伏笔,这样,就与下文‘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2]形成呼应。这样使用伏笔更能衬托出作者的后悔之情和自责之情。”正因为母亲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才有了后来作者的重新“站起来”,才有了文学上的史铁生。说实话这两句话很多老师在分析时都容易忽视,包括我自己,学生的发现让我看到了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思考。因为细心,从细微处发现了伏笔美。

二、学会质疑,发现文本中字词美

教学布封的《马》时,教学生字词语“庇荫”一词时,细心的同学举手质疑:“在学习《荷叶·母亲》一文中,里面也有荫蔽一词,这两个词语意思是不是一样,用法是否一样。”说实话对于这两个词语,我从没仔细研究过,于是让同学们拿出课本查阅词典,比较两个词语的含义和读音。学生在查阅了工具书后知道:①庇荫(bì yìn):树木遮住了阳光,比喻依靠长辈保佑。②荫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③荫蔽(yīn bì):遮蔽,隐蔽[3]。于是学生很快就明白“庇荫”与“荫庇”是同义词,而与“荫蔽”的含义不同。我及时出示徐州市2014年的一道关于字词的中考题: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狩(shòu)猎 荫(yīn)庇 险象迭(dié)生 一抔(póu)黄土

B.倔(jué)强 脑髓(suǐ) 锲(qì)而不舍 张皇(huáng)失措

C.砭(biān)骨 嘻(xī)闹 鞠躬尽瘁(cuì) 断壁残垣(yuán)

D.篡(cuàn)夺 祈(qí)祷 玲珑剔(tī)透 引颈受戮(lù)

同学们很快就做出正确答案。还有的同学立马举一反三,想到《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扬扬得意”一词,有的地方写成“洋洋得意”或写成“得意洋洋、“得意杨扬”,并且指出其含义都是一样的,都是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这样的课堂生成既让学生注意词语的读音与意思的区别,又让学生学会从细微处发现课文和字词的美。

三、品读文本,发现文本副词美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认真品读文本。我班学生阅读课文时越来越注意到细微的美,如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一文时,在分析完课文、总结全文主旨后,有学生认为“那只花白猫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这肯定是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4]其中的“似乎”、“好像”这两个副词应该是作者的主观臆测,为下文证实凶手是黑猫做铺垫,同时也为“我”的自责和反省埋下伏笔,而“一定”从程度上更表明作者的主观臆断和对这只猫的偏见,这些副词语的使用更能表现下文作者的后悔之情,从而更好地表现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许多老师不会注意到这些副词,在我的有意识训练下,很多同学都能从一些副词使用中发现细微美。

四、细读课文,发现课后的习题美

每一篇课文后面都编排了相关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中蕴含很多细微之美。要发现这些细微之美,必须认真细读课文。学完法布尔《绿色蝈蝈》一文,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昆虫记》。在读完整本书后,有学生从细微处提出自己的独特理解:课后习题第三题说:“课文对绿色蝈蝈的描写细腻、生动,同时写出了对昆虫的深厚感情。”[5]作者描写蝈蝈的食性时,花了大量笔墨写到其吃蝉的肚子、金龟子一类昆虫及同类尸体。这些描写写出了蝈蝈的残忍、贪婪,与整部作品表现的主题及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否矛盾。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作者“以人性关照虫性……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6]。到底该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我及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学生明白作者在课文中采用了比较的手法。不仅反映蝈蝈的习性,还说明作者对昆虫习性的熟悉,从而表现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从学生的质疑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在处理课后习题的时候,确实是用心去读、认真思考。既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又不迷信教材。

综合上述,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细微之美。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从文本中发现细微之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认真细读课文,并从中获得真实体验。只有这样,文本的细微之美才能发现。

参考文献:

[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6.

[2]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7.

[3]现代汉语词典.71.1550.1558.

[4]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2.

[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0.

[6]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册.213.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