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友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随着生态、和谐教育观念的推广,语文教学活动也常通过听、评课的方式来评价某位老师的课是否是“生态好课”。我想借助自身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对 “生态课堂”标准的思考。
标准一:生态语文课堂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堂没有目标的课,必定是一堂失败的课,但是,有了目标,是不是就能上一堂成功的课呢?
课堂教学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拟定教学目标,简称为“三维目标”。我不否认“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具体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强行要求分别从三个维度去拟定教学目标是不太合适的。比如一篇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重要知识点的文言文,你完全可以用一堂课去解决文言知识问题,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上就可以暂时放弃。
另外,把目标完成当成“一堂好课”评价的标准是不太恰当的,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甚至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一味强调一定要完成教学目标可能会忽视课堂生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
标准二:“生态课堂”要有多种好的教学方法
“合作”是当前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几十个人知识的互补、思想的碰撞,能够产生的互助作用和激励效应往往要超过教师和学生一对一教与学的方式所能取得的效果,“学会合作”也是当下教育界推崇的理念。教者和听者似乎都觉得只有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了,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课堂上三、四个人为一小组交头接耳就成了“合作”,还会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借讨论之名行聊天之实,表面的热闹下暗潮汹涌。因此,生态课堂不应强求“合作学习”,而应因班制宜。
一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技法,比如说准备学案、运用多媒体或者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等,这样的课堂氛围往往比较热闹,表演色彩比较浓重。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课型当然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充课堂教学容量,同时增加直观性,因此日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但是,采用的技术和手段一定要为本学科教育的目标服务,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如果最后只成为课堂教学上的一个点缀,这样就成了败笔。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务实,学什么教什么是比怎样学怎样教更重要的问题,真正的“生态课堂”应该是内容充实而积极健康的,脱离对文本的探讨和研究一味地思考怎样让课堂热闹起来,是本末倒置的。所以,不能简单地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或单一来衡量一节课的好坏。
标准三:“生态课堂”能创造好的高考成绩
身为语文老师,很了解同行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运转的苦衷,为应试而教学不是哪一个老师也不是哪一个学校的特别现象,但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完全为了考试,那么教学势必就会丢弃一部分重要内容,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我并不反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为高考服务,这是中国语文教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认为生态课堂教学应该是不回避高考但又不惟高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去提升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语文可以不那么枯燥,语文成绩也会相应提高。培养良好的语文教育氛围需要我们每个老师的努力,如果我们本身已经成了分数这个评价机制的奴隶,那么又怎么会甘心为完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奋斗呢?
无论是机械地用所谓的符合“新课程”理念还是顽固地强调必须与高考挂钩都是不够合理的。新课程理念是一个形而上的范畴,是站在理论的高度对教学实践进行宏观的指导,具体到某一堂课,讲授法未必就不比讨论法更符合教学实际。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语文这一课程的性质,思考的是用恰当的科学的技法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真正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各种理论各种评价标准迷乱了视线,去除浮华之后,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堂。
(作者单位:泗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