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炜
一、内容、题材及主旨
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是以单元训练目标为主题来进行选文的一套教材。以下是12册教材的题材统计。
浙教版教材选文题材分布图
从上面的浙教版教材选文题材分布图可以看出选文的几个特点。
1.选文内容丰富
浙教版教材选文面比较广,如《爱祖国》《富饶的西沙群岛》《葡萄沟》《鸟的天堂》《黄山奇石》,使学生饱览祖国壮丽的河山;《秦始皇兵马俑》《纸的故事》《万里长城》和一些古诗、历史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勤劳而富有智慧的人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圆明园的毁灭》《南泥湾开荒》《江姐》,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等。除了人文方面的题材,浙教版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科普方面的课文,如《我爱绿叶》《看不见的大力士》《意想不到的灾害》等,体现了浙教版教材题材的多样性。
2.重视思想教育
浙教版教材中的课文较多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面貌,注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此外,还围绕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围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选编了一些课文,体现出较强的教育性。
如第十册,课文涉及以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桂林山水》《台湾蝴蝶甲天下》《五月端阳》等。
(2)憎恨剥削制度,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如《小音乐家扬科》《狼牙山五壮士》等。
(3)热爱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忆铁人》《“我是你的儿子”》。
(4)教育学生爱惜时间、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挑山工》《赶花》。
(5)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立志报效祖国。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晏子使楚》。
(6)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如《太阳》。
(7)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如《草船借箭》。
这套教材在内容和题材方面明显偏重教育性,对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关注不足。这是囿于当时的认识,把语文教材视为思想教育的工具,影响了编者的选文视野。特别是这套教材一、二年级实行语文和思想品德合科教学,更使教材的选文偏重于思想性而忽视文学性和情趣性。由于时代的局限,选文的儿童意识不足,选文较多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题材的局限性较大,课文的教育意义过重。
3. 注重语言训练功能
浙教版教材改变了以思想教育内容组织单元的方法,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中、高年级以训练项目为核心组织教材,课文按语文训练项目组成单元。
下面是浙教版第十一、十二册教材重点训练项目的安排:
每单元前有本单元阅读训练的学习提示。“学习提示”告诉学生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和学习方法。每单元有围绕这一阅读训练点选编的必学课文3篇左右,每两个单元各有1篇选学课文。这种编排使教学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形式的学习必须伴随而且需要通过内容的学习才能完成。突出了选文的训练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文质兼美的文本进入教材。
二、体裁
浙教版教材体裁多样,综观全套12册教材,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故事、寓言、童话、记叙文、说明文等。具体见下列统计表。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这套教材的文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记叙文比重最大
浙教版教材中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在选文的数量上比较接近,分别为159篇和152篇。最多的体裁是记叙文,整套教材共有记叙文130篇。记叙文出现最多的是第八册,共19篇,其次是第六册,共15篇。故事这种体裁位居第二,整套教材中共有49篇。其中第五册是出现最多的,共10篇,其次是第七册,共8篇。寓言在这套教材中数量不多,只有2篇。没有出现戏剧。
2.说明文和应用文比重较大
这套教材的选文突破了过去语文教材以文学作品为主的状况,加大了说明文、应用文的比重。每一册都有一个说明文单元,如第七册第五单元,安排《会说话的灯》《大自然的语言》《航天飞机》《新型玻璃》等课文,第十册有体现食物链知识的《食物链饲养场》,展望未来科技发展的《21世纪的能源》等课文。说明文类课文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如第三册的《我会查字典了》,第四册的《看电视 知天气》《亮亮捉虫》,第五册的《火警,119》,第八册的《爸爸买来电饭锅》。有的还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水的脾气》《太阳公公煮面条》。教材也安排比较规范的说明书,如第八册第六单元的《说明书三则》,直接贴近日常生活。
在应用文方面,编入了少量简单的广告、说明书、新闻报道。第十一册第四单元是新闻阅读,编入《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新的跨越》《无私的爱》3篇文章。虽然这些文章的文字略显粗糙,但让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种探索是有价值的。
3.名家名篇数量不多
在11篇小说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四大名著改编的小说,如改编自《水浒传》的《景阳冈》、改编自《西游记》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改编自《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等。还有少量外国文学作品,如《小音乐家扬科》《凡卡》。也有一些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如朱自清的《春》、郑振铎的《燕子》等。其中第十二册名家名篇最多。
从作家看,低段望安的作品入选最多,有《夏天》《秋天的画》《雪被子》;高段老舍的作品最多,有《猫》《养花》《林海》。总体来说,名家名篇比例不高。入选的课文虽非名家名篇,但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读起来浅显易懂,是一个优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文本的典范性、文化的传承性就显得不足。
三、古诗和外国文学作品
1.古诗
在浙教版教材中,除第一册外,其余每册教材中都有一课古诗,内容如下表。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11课的古诗内容相对于314课的课文总数来说,比例并不高,但编者选择的古诗均为名家名篇。
从课文呈现的方式上看,第一册到第八册都是采用古诗、插图的方式,到第九册,在古诗、插图的基础上,增加关于作者、重点词的注释,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诗意的能力。
2.外国文学
综观整套教材,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很少。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本套教材中所选外国文学的篇幅共7篇,占整套教材课文量的2.7%。体裁也只有童话、寓言、故事和小说。
浙教版教材儿童文学作品比重较小,尤其是真正意义上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很少,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从主观上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注重语文的交际应用功能,对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功能强调不够。选文注重所谓宏大崇高的主题,对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关注不够。编写人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浙教版教材编写人员以教师为主,编写人员的阅历、视野和阅读范围有限,特别是对外国儿童文学不熟悉,选文停留在历来选用过的篇目上,像《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浅表层面,较少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未能反映世界各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从客观上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儿童文学界的主流观念仍是“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作品量少不说,作品的道德教育色彩过于浓重。进入80年代,成人文学领域已经在题材和形式上都有突破,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而儿童文学尚处于“破冰期”。除了鲁兵、樊发稼的儿歌,金波的儿童诗有些佳作外,汤素兰、冰波、周锐等的童话,曹文轩、秦文君、沈石溪等的小说代表作或尚未产生,或没有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同。儿童戏剧则一直是缺门。翻译作品方面,众多优秀的现当代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还没有介绍进来。所以,教材编者即便有意选编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的捉襟见肘也在所难免。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 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