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式教学,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2015-09-10 07:22沈文斌
考试周刊 2015年71期
关键词:创设历史情境

沈文斌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表明,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与新知识的种子。它既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一、历史“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式教学方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活动形式。它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通过教师有层次地提出问题或学生通过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辅之以教师思维引导及解释,让学生独立思考、钻研,完成问题的解答。最后由教师收集学生和教师见解,对问题做最大限度的全面的完整的答案要点阐述。

二、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我国传统教科书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导致历史知识的“繁、难、多、旧”。这种现象一方面遏制了初中生学习、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制约教师教学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及进行教学改革。相比之下,新课程教材具有“简、易、少、新”、“大胆去难、去繁,尽量减少头绪,突出主题”等特点,弥补了旧教材的“偏、难、繁、旧”等不足,为教师的个性教学和创造性的发挥留下了大量空间,为教师支配教材和组织教学开辟了新天地,这为问题式教学提供了可行性。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人际问题沟通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传统课堂提问教学采用“教材—教师—学生”的模式,忽视学生实际需求,教与学无法同步,制约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如问题过于简单,表现为学生的“大合唱”,学生无需思考跟着喊,此提问毫无价值;或者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抑或是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没有新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学习兴趣。因此,只有实施有效的问题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使历史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问题式教学对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非常必要。

三、怎样运用问题式教学,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式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史观运用能力,张扬学生个性。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并将它当做三维教学目标中重要的一维。实践证明,运用史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是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一是情境导入,指导观察;二是情境体验,引导想象;三是帮助理解,指导“疏通”;四是提出“问题”,展开思维;五是激发情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具有科学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创设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授西周分封制时,由教师自己或学生扮演周王,学生扮演诸侯,表演分封的情况,在学生亲身感受分封的情况后,提出问题即想象画一幅西周分封制的社会网络图。这种创设情境提问探究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照本宣科,效果要好得多,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如讲都江堰时,由教师讲述这样一个情况:有一条河,东边是高山,西边是平原,山这边的老百姓饱受旱灾之苦,平原这边的老百姓饱受涝灾之苦,如果学生是水利专家,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免除老百姓的疾苦,造福于人民。通过采用这种有针对性的提问开展历史探究教学,不仅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2.激疑促思,巧问学生。

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教师设问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教师设计的问题指向明确,具备创造性与开放性,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探究其中的奥秘,才能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发现规律的目的,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而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认识。如:在讲解唐朝雕版印刷术时,提问四大发明的名称及时间,造纸术、火药、印刷术都已经学过,那么,指南针是何时发明的呢?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将此作为一道作业,由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完成这个问题。又如:讲商鞅变法时,提问:商鞅为秦国的变法而死,值不值?为什么商鞅死而秦国变法未改等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重点知识,训练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做人、做事的启迪。

3.抓住契机,层次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至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所探索问题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至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所探索问题的本质。

4.自学思疑,主动提问。

课程目标实现的过程与方法是: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问题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巧问,而且要求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鼓励学生发问,既能突出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使学习显得更有意义,又能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成长。通过学生主动提问、主动释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

总之,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为核心的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是对传统历史“问题教学”的革新发展。它突破了囿于“师生问答”的传统问题教学,突出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师不但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使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猜你喜欢
创设历史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