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力教育“同步、优质、均衡”发展

2015-09-10 07:22侯福龙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同步均衡智慧教育

侯福龙

摘 要: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坚持以“同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走“信息化建设服务一校多址”办学之路,成为借助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典范,教育信息化从各个方面支撑了一校多址办学的成功。在当前,海淀区大力开展智慧教育建设的大背景下,其又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同步;优质;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10-03

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二小”)建校于1971年,共参与了7个学校或校区的发展建设,历经承办分校、与民办学校合作、合并区域内学校、承接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等多种形式办学,成为海淀区小学中参与办学形式较多、承接新建校、合并校较多的学校。该校克服了“一校多址办学”的诸多困难,完成了一所较大规模的新型学校的建设,达到了“深度融合、协调一致、同步共进、稳步提升”的良好办学局面,形成了“一校多址、大二小”的办学管理特色。这些都与其始终坚持以“同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走“信息化建设服务一校多址”办学之路息息相关。

一、 “一校多址”办学呼唤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校多址”办学是教育实践的创新,需要从校园文化、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乃至根本性的革新,才能实现同步优质的教育目标。实践证明,成功的“一校多址”办学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支撑。

1.凝心聚力的家园文化打造贯穿教育信息化

一校多址办学是当今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是各区县应对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一校多址办学不仅会带来管理方式上的诸多难题,而且还会面临教育改革中的种种“阵痛”,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义务与责任并举,相较于单一校区办学而言,问题会更复杂、管理难度更大。

鉴于以上考虑,中关村二小提出用“家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以此来缩小校区间的差异、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多校区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品牌共创、合作共赢。

在多年的办学中,得到老师们广泛认可的是中关村二小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活泼进取的学习状态,学校把这种氛围称之为“家园式”学校文化。“家园式”学校文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发展”,追求的目标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在“家园式”文化的打造过程中,多校区发展的基础网络平台、高效的视频互动系统、完备简捷的内部办公网、多校区共享的数字资源起了重要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学校“家园式”文化可谓全程渗透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

2.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离不开教育信息化

面对中关村二小人员多且分散,校区多且距离远的现状,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校区之间保证同一个时间、同一种声音、统一行动,实现三校区工作整体推进?这不仅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学校内部管理结构和制度机制的问题。对于“一校多址办学”的中关村二小而言,迫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学校内部管理结构、制度和机制进行重新构建。

确保多校区同一套管理班子,同样的管理政策和制度,同样的管理办法和评价机制,保证校内管理的一致性与和谐性,让所有中关村二小人都有自己“家园”的感觉,实行多校区内人人平等、人人发展的公平优质教育,确保“大二小”管理思想的全面落实,亟需教育信息化的支撑。

通过教育信息化,学校成功实现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人员调配、统一后勤服务,管理制度与机制的统一,为“大二小”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形成了统一的管理规范,提供了统一的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了多校区的各项工作同步、有序、高效开展。

3.同步优质的教育质量依托教育信息化

学校合并在中关村二小面前呈现出一系列的困惑与困难,这促使学校领导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中关村二小的人员变复杂了,校区变多了,管理变难了,社会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了。但是,中关村二小人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即一个“大二小”的决心不能变,管理标准不能变,教育质量不能变。这就是学校多校区办学的“三个一”原则,即:一个二小、一个标准、一个质量。通过教育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学校成功实现了教育教学工作同步实施、教师发展研修制度全面覆盖、学生培养目标同步落实的既定教育目标。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多校区发展的重要实践

面对以上提出的学校文化、管理体制和发展目标,多校区优质办学的一个最现实的难题是:如何克服空间上的距离,实现校区间的统筹管理与同步发展?中关村二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三校区统一搭建了多维的技术联络立交桥,打破了三校区的空间限制,实现了三校区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全面、实时、零距离沟通。

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信息技术服务多校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1.构建适应多校区发展的基础网络平台

中关村二小校园网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学校领导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学校的校园网,由当时一条ISDN线路开始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之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淀区教委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2003年海淀区教委主持建设了先进的百兆校园网络和一些相关的网络应用。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适用于教育教学现实需要的各种网络应用。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2004年和2009年学校承接了两所新建校,为将中关村校区多年积累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和各类资源同步共享到这两个校区,学校集中精力在校区间铺设了自有光纤,实现了多校区的高品质互通。目前校区互联网光纤已经成为万兆骨干网、千兆到桌面的高品质基础网络。学校还为每个教室、每个办公室都铺设了无线网络,实现了各个校区之间、各个接入点之间的无线漫游,确保了教师们在任何一个接入点认证登录后,都能在校园的任意角落使用无线网络查阅最新的资料和信息。

优质的基础网络资源,有效地保障了多校区优质、同步发展,并助力学校在信息化应用层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2.建设高效的视频互动系统

面对教师们跨校区开会难、教研难的问题,2006年2月,学校成功开通了中关村和华清两校区的视频会议系统,使中关村二小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飞跃。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2009年学校又开通了三个校区的视频会议系统。近年来,学校逐步扩展了原有系统,目前共建有8个视频会议室及远程教室,拥有24个视频终端以及MCU设备,可以同时召开多组视频会议,随时进行远程会议、教育教学研修等,有效满足了异地同步会议、同步教研的需求。现在,无论是每周一次的行政会、全体会,还是日常的讲座培训、教科研、评优课等大型活动,均采用三校区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

视频会议系统的启用,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极大地提高了三校区干部和教师办公、研修的效率,确保了三校区同步、联动、互动发展。学校的视频互动系统已成为老师们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并服务于三校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为打通三校区地域差异,形成“大二小”的办学理念,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自我展示,学校自2004年开始建设IPTV系统,目前使用的远古校园电视台系统已经是第三代产品,利用小小的机顶盒即可实现校园内任何地点的网络直播、上传,极大地方便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同时系统的便捷性也大大地解放了电教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复杂的线路铺设等工作。此外,基于Web页面、客户端软件、平板设备APP的多种跨平台接收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使用,真正做到了高效、稳定、免维护。

学校利用远古IPTV系统建设的VOD点播平台,目前已经拥有上万部适合学生使用的视频资源。基于学校的发展需求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关村二小正在研发多校区课程观摩评价系统、协同备课等系统,以便使之更广泛地服务于三校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3.建立完备简捷的内部办公网

面对学校教师多、教育教学活动多、信息交互飞速发展的现实,多校区办学如何让全体教师及时、方便、准确、有效地进行信息发布、沟通、互动,这是保障多校区有效办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发展需要,中关村二小自2003年起自主开发了适合于学校环境的操作性很强的校园日常办公网,完成了在学校任意一点对学校信息的有效分享、交互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三校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与核心业务的同步推进。其主要包括:及时的学校信息发布、开放的文件共享专区、各种数字资源的集中管理。目前,校园日常办公网已经成为老师们每天工作必不可少的平台。

为实现高效的行政审批、业务流转,减少干部、教师在校区间的奔波消耗,学校于2009年引进了灵活、高效的OA智能协同办公平台,实现了校区间公共资源配置、人事档案管理、各种行政审批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各项申请的办事效率。比如,领取笔记本电脑、车辆以及支票申请等等,只需相关人员登录平台,做各项电子审批即可,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便捷化。快捷的信息共享、高效的工作协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多校区管理而言,避免了很多奔波之苦,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4.集中建立海量资源库,多校区共享数字资源

学校自校园网建成以来不断充实网络上的媒体资源,目前学校资源库中有自行购买的教学同步资源200G、各类影片10000部、各种音乐和语音素材20G,这些影片、音乐通过VOD系统供师生随时点播。学校把各学科光盘、磁带资料经过数字化处理,全部链接到网站中,方便各科教师教学,从而节省了大量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

为有效保存学校历史资料,方便各个科室和教师查阅,学校自2005年开始探索建设媒体资源库,目前学校照片库已存有各类照片47万余张,详实地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中关村校区、华清校区空间小,硬件资源有限,很难建设适应学生教师需要的图书馆,学校结合实际,建设了拥有47万册电子图书的数字图书馆。下一阶段还将逐步完成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融合,建设学校的全媒体知识中心。

5.积极倡导低碳办公,文件集中输出方便快捷

学校积极倡导无纸化办公,鼓励各种形式的资源循环再利用,为有效控制纸张和激光打印成本,精准统计每位教师的打印数量,学校自2010年开始逐步淘汰使用成本较高的小型打印机,部署功能强大的IC卡网络文件输出系统,教师只需轻刷IC卡即可在校园任意一台复合机上输出文件,还可以一次进行文件双面打印、草稿输出等节能操作。

6.构建保障师生安全的平安校园

2009年百旺校区建校伊始,学校领导便对百旺校区的信息化建设寄予厚望,为更好地服务师生,百旺校区建设了基于CMIS卡的门禁系统,学生可以方便地进出本班教室,同时对于人员权限的管理也更加灵活、准确。

随着学校日益发展壮大,教师人员不断增多,各校区之间交往频繁,200多人的出入校管理成为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自主研发设计了校园身份识别系统,卡管中心为每位老师进行授权,教师们通过刷卡方式进入不同校区,同时在门卫系统显示相应照片和身份信息,经过核实后方可入校。

为了维护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保障学校财物安全,学校构建了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由专职人员负责值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目前学校三校区共安装摄像头400余个,得益于校区光纤网络带来的充足带宽优势,学校将所有安防系统联网编组,配合强大的管理软件,可实现任意一台联网电脑对所有摄像头的有效监管。

学校保卫人员定时巡视校园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但以往很难精准地把握所有人员和时段的巡查情况。通过考察,学校引入了先进的电子巡更系统,每名保安是否按时、按路线巡查可以清晰查询,有效地确保了校园巡视的质量。

7.创造多种渠道,丰富学校形象

学校对外网站经过不断调整、改版,已经成为呈现学校活动、展现学生风貌的重要窗口。对外网站由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各板块有专人维护,利用网络优势积极进行学校宣传工作。

为更好地展示学生教育教学成果,及时传达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表彰优秀学生事迹,学校在校园内建设了信息发布系统,共安装发布电子屏30个,两个一组,一屏显示全校统一的教育内容,一屏显示各个校区自己的学生生活。每个校区还在门口显著位置架设了全彩电子屏,制定了学校电子屏信息发布制度,由专人进行维护,切实做到信息发布及时准确,亮点活动及重要通知第一时间传达。

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面对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年来,在市区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督促下,在信息技术组全体成员的带动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中关村二小本着“以应用促发展,以发展谋创新”的思路,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荣获教育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示范校”称号。多名主管领导和信息技术教师还荣获“北京市信息化先进个人”的称号。

目前,海淀区教委正在《海淀区智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海政发〔2014〕8号)、《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海行规发〔2014〕6号)的指引下开展智慧教育建设,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中关村二小将乘着智慧教育的东风,以高度发展的智慧教育有力支撑学校各个校区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各校区只有地点不同,没有区域之差,不仅使学校的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现实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最大限度的延伸;更为学校、教师、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互通、提升的平台,真正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同步均衡智慧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下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步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