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新探

2015-09-10 07:22周小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8期
关键词:案例阅读教学

周小丽

[摘 要]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解读,又要挖掘文本的写法,做到读中悟写,把读和写无痕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更有效,既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同时又不偏离阅读教学的本身属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指向写作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6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不断探索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如何让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更有效,既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同时又不偏离阅读教学的本身属性,许多教师也都在不断地实践并总结着。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另辟蹊径,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既可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又能发展他们的习作能力。

教学案例

师:课文是怎样写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呢?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独立思考。

生:第一件事是当小孩说杏花是今天开的时候……第二件事是第二年春天……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师:这两件事情就能说明竺可桢爷爷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生:作为一名科学家,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可以让别人深信不疑,所以就是把今年的杏花开放时间少说几天,也没有人会怀疑的。而竺可桢爷爷却不是这样想的,说明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师:对,课文用了两个事例来说明了竺可桢爷爷的品质。那我们还能够从什么地方来发现竺可桢爷爷的这样品质呢?

生:我们还可以从对话中体会出竺可桢爷爷的这种品质。从两次与小孩对话时他动作、语气、神态的不同,我们看到他对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高兴心情。

师:对,在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的一丝不苟的品质。那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什么?

生: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次对话是有提示语的,而第二次对话却没有。

师:那为什么第二次对话就没有提示语呢?

生:因为第一次已经有了,第二次再用就会让人感觉到重复,不精练;而且如果加上提示语,就感受不到竺可桢爷爷的急切与喜悦之情。

师:看来,我们以后写作文时,除了要选取重要的事例来表现一个人的品质外,人物之间的对话也要考虑情景了。

案例评析

这个教学案例是在指向习作的背景下展开的一次阅读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应重视文本的解读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分析文本,并受到文本的感染与熏陶。而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不能眼中只有习作,没有文本思想的解读。在上例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围绕着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我带领学生解读文本,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这也正是这一篇课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应挖掘文本写法

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要带着学生去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解读与挖掘课文的写作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以便在自己写作文时,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通过两件事情来写出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品质的;然后,再带着学生去分析他们之间的对话,想想前后两次对话描写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对话方式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习作时灵活运用对话来描写人物,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三、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应做到读中悟写

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既不能忽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同时又要兼顾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落实这一理念的时候,要做到二者兼顾,在阅读中感悟写作,让学生在解读文本内容时掌握它的写作方法,以便今后习作时运用。在上述教例中,无论是带着学生解读文本,还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方法,都给人一种踏雪无痕、浑然一体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

总之,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另辟蹊径,寻找到解读文本内容与分析写法二者兼顾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理念越走越远。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案例阅读教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案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