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栓虎
摘 要: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物流专业的迅速发展,物流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各个开设物流专业高校的重视。目前,财经类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作为专业英语教学的物流英语教学受到了学生和领导的重视。本文将结合物流专业的发展及物流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性教学在物流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如何开展研究性教学等,探讨物流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和新理念,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物流专业 英语教学改革 研究性教学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消费趋势的变化,物流在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的许多高校和一些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专门为社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物流产业链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那些既能掌握物流专业方面的知识又能流利使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渴望。因而,大部分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基本上不同程度地开设了物流英语这门课。然而,物流英语是一新学科,它完全不同于我们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在教学实践和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必然会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缺乏既熟悉物流专业知识,又灵活实用英语的双语教师的高校来讲,这方面的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物流英语的特点、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物流专业发展和物流英语教学实践,对物流英语教学中实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物流英语的特点
物流英语属于专业英语,也就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指与某一种特定的职业、学科或者目的相关的英语,是依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将来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熟练运用英语而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就专业英语(ESPN)的特点,国外的一些学者对其也给出总结和说明,Strevens对ESPN做了以下四点总结:一是所开设的英语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二是就内容而言,必须和特定的专业与职业紧密的关系;三是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篇分析方面,必须有与特定的职业、专业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语言的使用;四是要有别于我们所讲的普通英语(Strevens,1988)。专门用途英语的重点就是英语语言技能和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与结合,体现了实用性,这也是物流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以英语语言技能为核心,词汇量应该涵盖交通、流通、仓储、信息链等专业技术词,同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国际贸易多方面的词汇。物流英语的这种特点就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过程的漫长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重视,并且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物流英语的教学质量。物流英语的老师应该熟悉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掌握大量的专业和半专业词汇,最好是能够深入一线学习体验英语在物流领域的实际运用,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当前社会对物流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原因是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加深,电商、微商产业的进一步提升,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就要求有既能够熟悉物流产业,又能够熟练掌握英语的物流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出路,改革物流英语教学,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二、物流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物流英语教材存在差距
我院在新疆虽说是一本科院校,学校的生源虽然是参加全国高考被录取的学生,但是大部分考生都是新疆本地的学生,由于地域的差别,学生英语本身就和内地同级别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虽然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但是学生的目标都是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提升。学生词汇量比较少,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受到限制,总体英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由于我国物流发展比较晚,国内物流英语专业教材很少,大多数都是原本引进国外的教材,加上物流英语自身的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远远跟不上,给物流英语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
2.物流英语教学的师资受到限制
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人才的培养,包括物流英语专业师资的培养。物流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热”,从而推动了职业院校和一些高校相继开设物流专业或者物流方向人才的培养,物流英语课程也在人才计划培养方案考虑之内,物流英语专业老师缺乏,就临时调配一些英语老师来讲授这门课。由于英语老师主要研究大学英语或者英语专业的教学,物流相关方面的词汇量、知识面等都很少涉及,因此这样的课程讲授就是传统的单词讲解、段落翻译等,很难培养出真正的物流英语人才。
3.教学资源有限,师生缺乏交流的平台
物流专业在大多数高校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相应的教学实验、教学基地、教学实践等都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不能满足物流专业及物流英语教学的需求。物流专业老师和物流英语教师缺乏交流的平台,没有更多的机会走出课堂,深入物流产业公司一线实践,这样就影响了这门课程的初衷,即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闭门造车”之嫌。如果长期如此,就会严重影响现代综合物流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增强物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三、研究性教学在物流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研究性教学的含义
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经验,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还有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可以依据条件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模式。我认为对研究性教学概念的界定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还要把它看成是包含以上几方面的综合体和概括体。从教学思想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理念,从教学策略上可理解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甚至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思想有以下明显的特征:一是注重问题意识及其思想的系统培养;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意识;四是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跟踪和评价。
2.物流英语教学引入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还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组合。由于物流英语教学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学科相互结合等特点,可以运用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人们对物流英语教学的认识,看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化等问题,从而提高物流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同时,能为物流英语教学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提高现代综合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我国迅猛发展的物流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如何在物流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
(1)精心设计研究性教学思路。
在透彻理解研究性教学理论的前提下,首先对物流英语这门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课堂设计等,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物流英语是一门集物流产业相关知识、语言技能、逻辑思维能力等于一体的课程,对这样的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既要有扎实的物流相关学科的知识,又要有扎实的语言能力、对问题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因此,只有对这门课进行精心设计,才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自信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自主、互助合作学习,训练语言技能,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最后通过个人或学习小组把成果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达到了物流英语教学的目的。
(2)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
依据以上相关理论和设计思路,在课内和课外开展物流英语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活动。首先就是每位同学在一个学期内都要走上讲台进行至少一次演讲,顺序不定,话题自选。该项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锻炼学生在公开场合讲话的胆识、能力及英语语言技能等。其次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学之初,组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6人,分组原则是学习成绩、男女性别比例要进行优化组合,选出小组的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每个小组为本组设计一个Logo、组名和口号,就自己本组所设计的进行展示、推销、宣传等活动。最就是需要学生模拟物流长夜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仿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的场景下,实际体验物流产业过程中英语的实际使用情况,达到锻炼的目的。
(3)改革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物流英语学习是一个过程,要合理科学评价语言能力学习的效果,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全面学习能力,因此把过程性评价作为重点。在开始设计这门课的考核时,调整考核比例,比如平时占60%,过程考核占主要部分,期末占40%。这样,既可以督促、鼓励学生开展多样的自主学习,培养持续学习能力,又可以给每位学生客观、合理的评价,改变了以往以期末考试考核单一评判学生的局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结语
物流英语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学生、老师、教学配套实施等多方面的努力,这样才能为物流产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促进物流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其必要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困难,我们只有目标一致,团结一心,才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东方.高职高专物流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2]高珊.开展校企合作,将物流专业英语应用于实践[J].中国投资,2013,08.
[3]杨性如,万笑影.物流英语[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3.4
[4]高技师,等.物流专业英语的考核改革[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