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源洋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周期路口”的拐点,或走向持续的低速增长,或步入周期性的景气。但权衡世界经济的喜与忧,出现IMF总裁拉加德所说的“新平庸时代”的可能性不大。野村证券和瑞银集团等多家机构发布的年度展望报告均认为2015年全球经济将持续扩张,WTO预测2015年国际贸易将增长4%,汇丰银行发表的“汇丰贸易展望”报告认为,全球贸易正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到2016年全球跨界贸易增速将回升至8%。
美联储两难选 加息与否均有风险
美联储从2014年1月开始有序削减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规模,到10月底己按期停止购债计划,标志着美国经济有所改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已接近“彻底复苏”的门槛,实际GDP增速接近或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美联储和IMF曾预测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8%,美国国会预算局发布的报告甚至认为2014年美国GDP增长率为3.1%,2015年为3.4%。
然而,2014年首季度经济增长率却为负2.1%,创下5年来最大的跌幅,主要原因除个人消费支出增长0.71%外,其他数据,包括净出口及政府消费与投资等均为负增长。鉴于此,IMF将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从2.8%下调至1.7%,美联储则把增长预期值降为2.0%-2.2%。但首季增长收缩后,个人消费支出、出口、商业库存与政府需求上扬以及私营部门新增就业岗位连续多月超过20万个,又推动经济反弹。
美联储现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过早或过晚加息都将给美国带来风险。何时升息以及加息的幅度,都取决于美国经济数据的变化。从耶伦的多次表态看,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需要具备4个基本条件:经济走向强劲增长;就业市场更加充分;通胀率达到或超过2%以及资产泡沫加速发酵。
上述4个要素2014年基本尚未出现,尤其美联储关注的核心通胀率和通胀率到2014年底仅分别为1.5%、1.75%,失业率虽已降至6%以下,但劳动参与率仅为62.8%,平均时薪在过去7年间只增长了2%。因此,IMF总裁拉加德提醒美国不可过度紧缩银根,以免影响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复苏。事实上,美联储中的“鸽派”亦担心在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仍以宽松货币政策为主基调、对抗“过低的通胀和脆弱的复苏”的形势下,采取过快的货币收缩政策将会抑制经济复苏。
因此,美联储丢掉“QE拐棍”后,并没有马上步入加息周期,即使是在今后适当时间点上调利率,加息节奏也将是有序而缓慢的,联邦基金利率要从0-0.23%回归危机前4%-4.5%的水平,恐怕是一两年之内难以做到的事。
“欧版QE”正在低调推出
经济表现差异化决定其货币政策取向,由于欧盟宏观经济形势逊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因而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同美联储“分道扬镳”。
IMF预测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将从2013年的零增长和负增长,转为实现2014年1.2%和1.0%的增长,但实际经济状况却不如IMF的预期,经济困境向北欧国家扩散,呈现“复苏太慢、通胀太低、失业太高”的特点。于是有人认为欧洲正在走向经济全面停滞与通缩的泥潭,有人认为欧洲经济将再次衰退,因而各方要求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启动“欧版QE”的呼声越来越高。
有人又扬言称欧元区解体、欧元崩溃。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经济放缓,通过贸易和金融等渠道拖累世界经济复苏,但欧洲经济陷入新衰退的概率不大。前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认为欧元区已不再处于全球危机的“震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是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重债国纷纷拒绝来自外部的援助计划,重返国际金融市场自主发债融资。
不过,在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约束下,欧洲央行并没有条件实施像美联储和日本央行那样的量化宽松政策,即使是推出有限度的“欧版QE”措施,其作用也不会太明显,反而有可能抬高欧元区边缘国家的债券收益率。
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条顿集团”与以法国和南欧国家组成的“拉丁集团”之间、关于紧缩还是增长的矛盾仍难以消除、“反德”和“反欧一体化”的声音日趋增大,以及欧盟加大对俄制裁力度的形势下,真正的结构性改革恐难以推行。欧盟“三大巨头”业已选定,摆在新权力中心的挑战是欧洲经济停滞;欧美、乌克兰与俄罗斯冲突以及欧盟与英国的关系,这些问题将继续成为2015年欧洲的关注焦点。
日本陷技术性衰退 难再造繁荣
安倍经济学的“大胆的金融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股市大幅上涨,但日本家庭金融资产约54%为银行存款和现金,股市上扬的受益者只是持有股票的投资者,而广大消费者的困窘状况并未得到多大改善。
安倍政府无节制的扩大公共支出,没有增加多少财政税收,反而导致公共债务规模不断膨胀,成为经济复苏中的重大隐患。
在日本央行继续维持“超低利率”政策下,从2014年4月起,把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8%,试图通过新税收,减轻财政压力。维持“超低利率”和提高消费税率的叠加作用,迫使消费者只好削减其他方面的需求来平衡家庭总支出,使日本政府刺激内需、推高通胀的努力受到抑制。
物价增速超过工资增速,造成百姓生活成本攀升,居民“消费冲动”缺乏后劲,企业生产和服务意愿低落,企业没有扩大设备投资动力,有能力的企业选择在海外发展,从而使国内投资更显不足。
为达成重振经济的目标,从2014年10月起,日本开始提升最低工资水平,并准备在2015年年度预算中增加1万亿日元的预备费用,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及补贴中小企业;此外,把资产购买规模从70万亿日元增至80万亿日元;对企业减税、促进居民就业和向低收入者发放补贴金,支撑经济景气。
然而,不管是推出的“新招数”抑或通过所谓的“三支箭”激活经济景气,摆脱通货紧缩和经济疲软,其成效均显不佳。从实践结果考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升了通胀率,减缓了通缩压力,但通胀率尚未达到2%的目标。日本央行预计2015财年通胀率将升至1.9%。安倍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摆脱“失去20年”的困境,但种种结构性缺陷以及提高消费税率已使日本“经济脱轨或继续减速”。 IMF认为“日本经济复苏正在失去动力,安倍经济学再造繁荣的政策效力已经大大退化”。
制裁俄罗斯 俄与欧盟两败俱伤难以避免
2014年世界经济没有步入周期性景气的起步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地缘政治危机造成的破坏力严重,包括中东进入极端动荡期、巴以大规模军事冲突、伊拉克极端武装组织进行反扑及美军予以空袭等。但最大的地缘政治危机当属由乌克兰问题引起的美欧对俄罗斯的制裁以及俄罗期采取的反制措施,使众多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遭遇“逆风”。
在马航MH17班机坠落后,美欧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恶化,美欧在2014年7月底追加对俄罗斯新一波的严厉制裁,打击目标涉及金融、能源、军售、敏感技术出口等领域。俄罗斯则“以硬对硬”,于2014年8月6日对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发出为期1年的肉类、鱼类、蔬菜、水果、牛奶和奶制品等进口禁令,导致荷兰、波兰等多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锐减。普京表示俄罗斯准备对美欧飞机、造船和汽车等行业对俄罗斯出口采取保护性措施。
由于欧盟是俄罗斯利用国外投资的主要来源地,其年投资总额占俄罗斯年吸引外资总额的约70%。欧盟裁决俄罗斯几大银行,使俄罗斯每年出现巨大外来融资缺口。
此外,国际油价持续性下跌对俄罗斯的伤害比美欧对俄罗斯制裁更大,好在俄罗斯央行现仍握有约4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4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尚能够应对石油财政收入减少和短期货币波动,并有能力向受到制裁影响的国有及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因此,俄罗斯企业虽然考虑转道香港等亚洲金融市场筹资,但不少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由于拥有较多的现金流,并没有出现争抢“高价贷款”的现象。
从贸易规模看,2013年,俄美贸易额仅为300亿美元,而俄罗斯与欧盟贸易额高达4500多亿美元,其中欧盟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总值为160亿欧元,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10%,而同年美国对全球农产品出口为1441亿美元,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仅为13亿美元。
由此不难发现,欧美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战”和“贸易战”三方之间所受作用力并不均衡,可以说实施制裁对美国影响实在有限,而对俄罗斯与欧盟伤害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