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在戏曲伴奏中的作用

2015-09-10 07:22宫世勇
考试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评剧民族乐器唱腔

宫世勇

“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族乐器,它的声音独特、应用范围很广。特别在民间乐队、梆子剧种、地方戏曲和京昆等剧种中,“笙”在伴奏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笙的艺术有了很大发展,笙的演奏技术随着乐器不断创新而更高超,其应用范围更广阔。作为一名从事民乐演奏和戏曲伴奏多年的“笙”演奏者,根据多年演奏经验,我就“笙”在戏曲伴奏中的作用和演奏技巧,谈谈见解,同时,愿和诸位爱好笙艺术的同仁们共同探讨和研究,为民族乐器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笙”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殷代的甲骨文时期,就已有把“竽”作为形象文字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二千七百多年前,这个时期是笙的发展与兴盛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多处有关笙和赞美笙的诗句。如《小雅·鹿鸣》中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这段的意思是说:贵宾来到我家,我命人为他弹瑟吹笙,吹起笙,鼓动簧,拿起盛着礼品的筐,恭敬地送给他。由此可见,“笙”在春秋时期已经非常流行并被人们看重。到了隋唐时期及元代,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大量乐器被传出国门,为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笙”毋庸置疑地被称为世界簧管乐器的鼻祖,因为它比欧洲历史最悠久的管风琴至少早了一千多年。笙还推进了管风管、风琴、口琴等一系列管簧乐器、簧乐器的制造和发展。

我国最早的“笙”和排箫有点相似,既没有笙簧,又没有笙斗,只是用绳子或木柜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后来人们逐渐给 “笙”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笙斗,以和排箫区分。随着时代发展,到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不断流传和发展,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从竹制改为铜制,逐渐形成现在的结构和形状。

笙的演奏技巧独特,其声音清脆透明、优美丰满且柔和,易与其他乐器融合。不但可以在合奏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具有中国民族乐器独特风格的独奏乐器。进入20世纪,不少音乐爱好者对笙的制作有了更新要求,大大提升了“笙”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随着“笙”的音域的拓宽及演奏技术不断提高,同时加强了乐器的和声、单音及吹奏者对技术的运用。加强体现了笙的悠扬、响亮、厚实的音色特点,对演奏中的情感表现和强弱变化起到了节奏鲜明的作用。

“笙”的声音特性决定了它不仅可以作为独奏乐器登上舞台,而且作为伴奏乐器时,有着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演奏和声与和弦使其不仅在音量上占有一定优势,而且在听觉方面更有新鲜和丰满的感觉。融合性较强的音色特点使笙在与其他乐器合作时,更增强其音乐表现力,使整个乐队更有力地表现音乐的风格。这种特点奠定了它在乐队伴奏中的坚实基础,因此,“笙”理所当然地成为戏曲伴奏中的主要乐器。

戏曲乐队一般由打击乐组和管弦乐组两大部分组成,也称“文乐”和“武乐”。打击乐主要负责演员舞蹈动作和激情表现的伴奏,而管弦乐则主要担当演员演唱和剧中所有音乐的伴奏。文乐和武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主要乐器的“笙”在文乐伴奏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的音色和音量在整个乐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很多地方戏曲和京昆等剧种都把“笙”作为乐队的主要乐器。

评剧是河北省的主要代表剧种之一,它的唱腔委婉清脆、通俗而耐人寻味,而且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特别“新派”的唱腔清脆明亮、圆润委婉且节奏鲜明。那么“笙”的音色和节奏特点正好适合“新派”唱腔的艺术特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先后参加排演了新编历史剧《梦断萧墙》、《胡风汉月》、现代评剧《心灵的呼唤》、《新凤霞》和《灯魂》等。这些剧目在音乐和唱腔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发展。突破其传统伴奏形式,充分发挥笙在戏曲伴奏中的独特音色特点,合理运用多种演奏技巧,有效地和剧情发展和演员演唱的内在情感融为一体,达到一定的“托腔保调”的艺术效果。

戏曲伴奏和一般乐队演奏有所不同,要求伴奏员时刻注意演员在唱腔中的节奏变化。在伴奏中以唱腔为主、伴奏为辅,“伴”就是“保”,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只有主次分明才能准确配合演员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现评剧艺术的音乐魅力。但这里所说的“保”并不单单是被动的伴奏,而是在细致了解剧情和唱腔表达的人物感情的前提下,更积极主动、富有活力的伴奏。例如:在演奏节奏鲜明的快板唱腔时,只把每个音符一个不落地按着节奏吹奏出来是远远不够的,那样既费力又达不到完美的效果。应该注意对整体节奏的配合,吐音音头气流不能过重。在演奏三连音或六连音做大的渐强时,应用软吐音为好,这样会使吐音有较大的宽容度。还应该准确把握每段唱腔表达的情感特点,突出节奏的强弱变化,“快中要稳、慢中要紧”,更合理地运用传统和弦明亮、浑厚、谐和与三和弦更饱满、充实强壮的特点,并加入同度音的巧妙应用,达到伴奏和演唱默契完美的音乐效果。这种默契的感觉来自伴奏者和演唱者多次的配合和演练,来自伴奏者和演唱者对唱腔近乎一致的理解和掌握,更来自伴奏者和演唱者在多次演出中的即兴发挥或突发意外时的灵敏反应和心有灵犀的内在“功力”。所以,作为一名戏曲乐队的伴奏员,光有熟练的演奏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丰富的演出伴奏经验和对各种人物感情的理解能力。

现在我使用的是三十六簧加键转盘笙,调式更多,特点更突出,在评剧乐队里“12个音”使用起来更方便,丰富乐队的音域和厚度,使音乐结构更融合,起到戏曲管乐中“和声器”的效果,大大增强音乐的感染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笙”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将在更多能人志士的努力下,从外观到内在结构上不断更新和发展,外形更完美,音色会更丰富和完善。我们相信经过一代代演奏家们的不懈努力,“笙”这个民族乐器中的佼佼者会像璀璨的明珠一样,在民族音乐舞台上展现出更独特的音乐魅力,发挥更完美的艺术风采。

猜你喜欢
评剧民族乐器唱腔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评剧《大山里》剧照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