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艺香
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心智尚在发展中的小学生,意志力薄弱,失败可能造成他们产生沮丧的心态和厌学的情绪。郭本宇教授在主编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运用》一书中指出:“个体亲历的成功体验在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最有力的作用,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我判断,而亲历的成功体验为个体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能力信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最有力的途径。而教师是学生成功路上的推进者,应该适时帮助学生经常性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宽松氛围——成功的沃土
个体的情绪状态和生理状态会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钥匙及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活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信息,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有自由的空间。如上课时,并不一定强求学生要个个正襟危坐,当谁有不同见解或疑问时,可以允许他不举手就站起来发言;要让学生有心理表达的充分自由,对于学生的“答非所问”,应给他们解释的机会,而不是贸然打断,甚至训斥。教师一个鼓励的微笑、手势、眼神,都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爱,时时有愉悦的成功体验,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积极、宽松、和谐氛围的沃土中,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生理状态不断地滋长着,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接纳,学生相信“我能行”,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
二、近期目标——成功的基石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制定一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为他们搭建成功的基石,使他们容易地看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反过来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如我在任教班级让每位学生制定自己的周目标。周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学生无法实现,也就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定得太低,成功来得太容易,对提高自我效能感也无益。刚开始制定周目标时,学生大部分写的是考试多考几分。我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制定,如班上的小林上课经常开小差,从不举手发言,老师提问一问三不知,我引导他制定这样的周目标:“这一周我要举手回答一个问题。”而小叶同学是经常忘记交作业,经常要组长或老师催缴作业。他定的目标是:“这一周我要按时交作业,不用别人提醒。”这样的涉及学习行为习惯的周目标,学生要达到并不难,但要克服一定的心理障碍或者要有毅力坚持下去。每到周五,我都会表扬那些实现周目标的学生,并鼓励下周的目标定得高些。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这样小步子的目标,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并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在不断成功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坚信自己的能力,有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
三、分层指导——成功的阶梯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关注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收获,反复体验成就感,增强自我效能感。
我在第一次执教《鸽巢原理》时,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会哪有几种结果?让每个学生拿出铅笔摆一摆。这个活动结束后,结果学生的汇报,我用圆圈代表笔筒,用竖线代表铅笔,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的几种情况板书在黑板上。通过观察、讨论全班得出结论: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支铅笔。备课时,我认为有了这个活动的经验,下一个活动: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中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太简单了。于是接着我问:“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中,结果怎样呢?”问题一抛出,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举手。我请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回答:“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中,结果也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支铅笔。因为假设每个笔筒放一支铅笔,那么剩下一支也要放入其中一个笔筒。”好家伙,马上用上“假设法”,我心中暗喜,正合我的教学预设。于是表扬了这个学生,课继续进入下一个环节。之中的课似乎是我和几个优等生的舞台,我分明看到了几个角落里的疑惑的目光,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效果。
显然,以上的教学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鸽巢原理对于中等生和学困生是多么难以理解,他们需要借鉴更多的直观操作活动理顺思维。于是第二次执教时,我调整了5支铅笔放入4个笔筒这一环节的设计:能直接想出来的同学可以直接举手,需要动手操作的同学可以再拿出铅笔摆一摆,也可以像老师那样画一画。除了几名学生很快举手外,大部分学生选择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他们通过再次动手操作得出正确的结论,而那几个很快举手的学生则通过假设法迅速在脑中得出答案。这样的设计巧搭梯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果子”。付出努力后获得的成功,让学生的成就感倍增,自我效能感倍增。
四、作业评语——成功的延伸
传统的作业批改,一般程序是对的打钩,错的打叉,然后评定“优”、“良”、“及格”、“不及格”。一个个鲜红的“X”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差距。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但不能起到鼓励或鞭策的作用,还会抑制甚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作业评语的引入,让作业本成为师生交流之处。合理恰当的评语能激发学生内心奋发进取的火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我效能感。
我任教的班级里,有一名女生小曾,她的数学基础差,上课时都低着头,作业完成的质量低,得到的等级总是“不及格”,对于这个等级,她早已司空见惯,无动于衷,从不主动订正作业。对于她的作业,我不急着评定等级,而是经常利用评语指导她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查,写上“再把题目读一读”、“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先算哪一步?”……看到老师在错题上做了记号,并写提示语,小曾开始订正作业了。而且根据老师评语的指导,基础性的题目(如计算题)她能自己改正。待她改正后我夸张地打上一个大勾,又写上这样的评语:“老师就知道你能做对!”“你的进步很大,只要你认真做,一定更棒!”从××看到赞许的评语后快乐的表情中,我明白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多么重要。有了自己订正作业的成功体验,再加上从老师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中得到的被信任、被关爱的情感体验,小曾完成作业质量越来越高,课堂上勇敢地抬起头。
在课堂上,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有限的四十分钟内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逐一评价,而批改作业时,时间较充裕,使用评语便于个别指导,成功的体验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正如刘京海校长在《成功教育语录》中谈到:“成功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自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更多教学的细节处为学生创造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唤醒更多沉睡的孩子,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郭本宇,姜飞月.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应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
[2]刘京海.成功教育语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资助”(课题编号:FZJJ2013020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