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霞
[摘 要]教师要在文本特质和学生认知需求中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寻求有效的支点,提升生本对话的效益。阅读教学中要做到:拓展覆盖面,开掘生本对话的源头;提升启发性,夯实生本对话的基石;强化穿透力,聚焦生本对话的核心;扩大空白度,打造生本对话的亮点,从而将生本对话引向深入。
[关键词]生本对话 拓展覆盖面 提升启发性 强化穿透力 扩大空白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61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全新世界的相遇及对话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为了凸显自身的素养,只注重师生对话,课堂满是机械的问答;而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热闹,课堂中充斥着并不需要的分组讨论。事实上,文本才是课堂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将重心归置到生本对话中来。
一、拓展覆盖面,开掘生本对话的源头
生本对话应该引领学生从文本的整体入手,切忌将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以教师的阅读体悟代替学生的思维认知,制约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
如在教学《渔歌子》一词时,很多教师总是习惯引领学生解决词作中的疑难字词,为理解整首词的整体大意奠定基础。这样的教学弱化了古诗文教学的意境之美。因此,笔者设置了辐射全篇的话题:这首词就如同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仔细阅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会想到什么?由于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化阶段,对于这样的话题充满了兴趣,有的从“西塞山”“白鹭飞”看到了连绵起伏的青山,优雅飞翔的白鹭;有的看到了清澈的湖面上粉红的桃花瓣,生机勃勃的鳜鱼穿梭在水中,时而听到水波的响声;有的感受到了春雨的轻柔,想象着它们好像轻柔如牛毛,抚摸着自己的面容……学生依据文字的体悟与猜想,不仅巧妙地理解了词的大意,更将其蕴涵的画面之美凸显出来,一举两得。
二、提升启发性,夯实生本对话的基石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细节入手,提炼衍生出具有启发性的话题,引领学生依点潜入,调动学生的思维动力。
例如,在教学《螳螂捕蝉》时,教师就根据吴王下达的“死命令”,引领学生进行生本对话。首先,教师出示了工具书中对“死”的五种解释,对应选择本文中的选项,理解汉字的表面意思。其次,教师围绕此字深入文本,探究其承载的文本意蕴,学生也就感知了“死”字在文本语境下的深层含义:吴王的命令没有商量的余地;任何人都妄想更改这一命令;如果少年要想劝说吴王,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少年应该在劝说的形式上作调整,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一个简单的“死”字却在教师具有启发性的话题引领下,实现了对文本意蕴的全面把握和体悟,学生不仅完成了对文本未尽之言的补充,更升华了对文本意蕴的体悟,生本对话真实而富有实效。
三、强化穿透力,聚焦生本对话的核心
当下的阅读教学,很多教师都能够紧扣文本故事的发展和遣词造句的细节展开教学,但由于程度过甚,将原本彼此联系而整体感较强的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严重破坏了文本的美感。事实上,对文本的把握应该让学生经历整体感知、观照细节、回归整体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应设置具有穿透力的问题,将学生推向文本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的认知提升。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教师考虑到本文是一篇以记人为主的散文,应该将关注人物形象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设置了这样的生本对话话题:扫路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一话题可谓穿透力极强:既将文本体悟指向了对文本人物形象的感知上,契合了记人类散文的创作初衷,同时也使学生在体悟的过程中品味了语言。
四、扩大空白度,打造生本对话的亮点
当下的阅读教学,很多教师设置的话题可供交流和探讨的幅度过于逼仄,甚至成为二元判断的甄别。没有了迂回、弹性的空间,失去了空白度的保障,生本对话就会滞留在个性解读少、认知层次浅、交流碰撞弱的尴尬中。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深入文本,设置具有可行性的对话话题,从而提升生本对话的实质效果。
还以《螳螂捕蝉》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篇融合了情感、理趣的意蕴深长的文本。在总结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围绕“读了课文,你有怎样的收获”为话题,梳理整合学生的认知思路。学生纷纷从文本散发的不同意蕴出发,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有的畅谈自己懂得的道理,有的针对人物表现对少年和吴王进行评价,有的从少年的劝说明白了劝慰别人要懂得技巧和方法。
这样的话题引领,有助于学生不断变化方式和角色,更好地以个人身份走进角色,将个人意志和情感融入文本之中,促进了生本对话的视角的扩展。
总而言之,对话理念是提升阅读教学整体效益的有效手段。生本对话必须依靠适切而富有思维含量的话题,才能把对话引向深入,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也才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