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会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要树立小学语文教学“指向语用”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各种资源,巧妙挖掘其中的写作素材,努力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一、挖掘课本中的“插图资源”,让学生“写一写”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就无须再写有些插图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或者没有细致的描写,对于这类插图,就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描写一番。如《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中的题头照片,课文中只有一句“这里绿树成荫,鲜花遍地”,具体是怎样的迪拜风光没有描绘出来。学习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宽阔的马路、马路两旁的高楼大厦、街心公园来描写,并提示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或运用文中的一些词语来写,这样学生脑海中迪拜街头的风光就更具体化了。现摘取学生的写作片段。
站在迪拜街头,看到宽阔的马路向远处笔直地延伸,似乎与大海相连。马路两旁和绿化带里,种着毛茸茸的小草,就像给马路镶上了绿宝石。马路旁一幢幢高高的楼房鳞次栉比,楼旁停满了小汽车,真繁华呀!马路右边有一个很大的公园,也许那就是迪拜最大的中心公园。那里绿树成荫,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者在草地上行走。公园中心还有一座喷泉,正喷溅着银白色的水花呢!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地下那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此刻正源源不断地把水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让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二、品读课本中的“典型段落”,让学生“仿一仿”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用“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段落,这些段落往往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在学习这些段落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典型段落的结构、写作方法、写作的顺序,领悟作者融入的感情,并认识到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清楚的,从而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执教《莫高窟》中描写彩塑一段时,我先让学生找到中心句,再找到中心词“神态各异”,体会其意思。最后我让学生运用“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写法,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同学们的课间活动。这样针对性很强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提高写作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三、抓住课本中的“想象空白”,让学生“补一补”
许多课文都留有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句子,让学生充分想象,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例如《三顾茅庐》的第一自然段写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但都没见着。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让学生想象:刘备前两次是如何去拜请诸葛亮的,最后结果如何?如果你是刘备,你还会再去请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讨论,学生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诚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时再让学生进行“补白式写作”,可谓一举两得,读写兼备。
四、感悟课本的“深刻主题”,让学生“悟一悟”
在学生读懂全文后,我们就可以随机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比如,在执教《生命的壮歌》一课后,我用文中的插图再现那些抱成团的“蚁国英雄”和那些搭建“生命桥”的老羚羊,让学生面对它们,说说此时此刻心中的感动,并写下来。有了前面内容的情感基调作铺垫,学生此时情绪激昂,文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在学生的笔下流畅地倾泻着。此时的训练好比一根火柴点燃了学生胸中熊熊燃烧的火焰。
五、摘抄课本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用一用”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把句子读通读透。然后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及掌握各种修辞方法。如我在上《天火之谜》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就让学生把白己认为好的词语收集在本子上;在上《黄山奇松》一课时,就当堂让学生背诵描写黄山奇松的优美句段。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训练,可让学生运用其中的重点词语造句或运用句中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等,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俗话说: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大量读写结合式训练,才能使学生不断从阅读材料中汲取写作的养料,在习作中找出一定的技巧,探索出成功写作的捷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