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
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爱不释手。然而,珍珠上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价值倍增。于是,它就用刀子想把黑点刮掉。可是,刮去一层,黑点仍在,再刮一层,黑点还在,刮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这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那颗令渔夫爱不释手的大珍珠,只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的黑点,就导致最后不复存在。对此,身为教育者的我们,有没有得到一些启示呢?
一个学生头脑特别聪明,思维敏捷,常常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常常被老师批评,要求他得到允许才可以发言。终于有一天,课堂上再也看不到这个学生第一个抢着回答,老师满意了,而原先那个闪现着智慧眼神的孩子却“消失”了,老师见到的,是与其他学生一样循规蹈矩的学生。
一个学生一下课就抢着上去擦黑板,整理课桌,有时还会跑到老师身边问有没有作业本要发?可他的作业正确率却不太高,各学科老师都常找他订正。于是,老师“命令”他,下课不需做其他事,只要将自己的作业订正过来就行了。慢慢地,再也看不到他到处张罗教室里的“份外事”,那个热心的孩子不经意间“不见”了。
一个学生迷恋起了吹竖笛,乃至回家后只顾着练习曲子,而将背诵作业抛于脑后。第二天到学校后也不忙着补上落下的课业,竟然还与几个孩子围在一起排练竖笛表演,这下班主任可真发怒了,没收了竖笛,还说等其表现让老师满意了再予归还。几天后,这个学生背下了所有该背的课文,但那份对音乐的热情却烟消云散了。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真实的教育过程里,如“大珍珠”一样的孩子很多。如何对待“珍珠”和“珍珠上的黑点”?这取决于我们究竟需要一颗怎样的珍珠。如果想要一颗十全十美的“珍珠”,那就会如故事中的渔夫一样,最后失望而回。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总是并存于一个人的身上,作为老师,我们的眼睛里看到什么,决定着我们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只看到黑点,忽略了珍珠的美好,教育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而既看到珍珠的晶莹,又正视其身上的黑点,同时认为瑕不掩瑜,我们就会多一份欣赏,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善待,如此教育就会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我们想要一颗怎样的“珍珠”?希望学生做得更好,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不顾教育的规律,强令学生按统一要求去做,机械地对学生“一刀切”,我们的教育就会离我们预想的目标越来越远。
教育不是应对“鱼和熊掌”的问题,而是怎样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内心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老师只有相信孩子性格的多面性,且每一面都有美的光泽,每一面都可能带给我们出乎意料的惊喜,我们的教育才可能留存下更多的“大珍珠”。而且,我们也不必急于去涂抹掉孩子身上的“黑点”,给其以自由茁壮的空间,总有一天他们会闪现出最亮丽的光泽——有黑点的珍珠怕什么?它依然可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
我们想要怎样的“珍珠”,我们就会有怎样的教育。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江苏苏州 215021)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