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梅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话是策略,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内化吸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内化知识;要精心选择话题,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内化知识;同时,要适当补充材料,让学生在拓展中内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41
“对话”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内化”是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内容、观点经过内证实践,并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话是策略,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内化吸收。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式,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实现对文本的内化,进而提高对话效率。
一、关注言语形式,在实践中促进内化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阅读教学的重心逐渐向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转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本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通过有效的言语实践,促进学生在言语表达层面与文本深入对话,实现内化。
如,苏教版《月光启蒙》一文主要通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在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内化,教学从思想内容转向表达形式,让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儿歌、童谣、民谣贯穿整个课文呢?一笔带过不就可以了吗?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笔墨呢?”这就需要学生在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真正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有效实现内化的目的。
这个教例,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目光转向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使学生潜心会文,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精心选择话题,在碰撞中促进内化
阅读课堂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中,师生之间信息共享,彼此启发,相互借鉴。在对话中,有时也会发生意见不一致,甚至相持不下的状况,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置话题,丰富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有效实现内化。
如,在教学苏教版《钱学森》一文,我紧扣文本内容,让学生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并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钱学森拥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这是前提,想为祖国多作贡献这是他归国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他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义无反顾。对这个话题,一开始可能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但随着教师的点拨,探讨交流的深入,倾听同伴的发言,再与自己的看法印证,这样的碰撞交流,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清晰,并内化所学的内容。
在这个对话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选择了适合的话题;学生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思想既有碰撞,又有共鸣,既借鉴别人的看法,又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将简单的对话推向深入,提升了对话的品质,内化了学生的认知体验。
三、适当补充材料,在拓展中促进内化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当学生的理解存在困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拓展文本内容,补充一些对理解文本有帮助的语言材料,以促进学生的内化。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这时的对话就不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深层次对话。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内化。
如,在教学苏教版《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初次对话,大多数学生都围绕着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我补充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螳螂捕蝉”一词的注解——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在把成语寓意和文中人物联系起来以后,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就更加具体深刻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内化文本,接着,我出示“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的原文(出自《说宛·正谏》),并引导学生品读。至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不是一个角度,而是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实现对文本语言、思想、情感认识的内化。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内化,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多次就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内化助了一臂之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要拒绝浅层次的、单调的对话,要将对话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对话质量,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目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