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岳阳楼记》的课下注释有几处解释,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质疑,通过商讨分析,我认为不尽恰当合理,在此提出来探讨。
一、课文第二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一句中“然则”一词,注解为“虽然,如此,那么”。笔者认为:1.从词语搭配的角度看,与“虽然”成对使用的应是“但是”,构成转折,但是从词所连的上下文内容上看,根本构不成转折。它起着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过度作用。2.从文义贯通的角度理解“既然前人之述备矣,那我就不多说了”。这是范仲淹的谦虚也是他的高妙,此处应理解为:“那我说什么?就由岳阳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地理位置说起吧,这样交通便利,如此美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他们登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自然过渡总领全文,巧妙地引出下文,推出主体。我觉得注释为“既然如此,那么”更能贯通文义。3.在本文第五段“然则”一词再次出现:“然则何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理解起来也很顺畅,如果译为“虽然这样”则又不够合理。
二、课文第四段“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郁郁”注释为“草木茂盛的样子”,我认为也不妥。在《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商务印书馆第355页)有“树木丛生,茂盛”和“香气浓烈的样子”两种解释,且第二种给的例句恰恰就是本文这一句。抛开具体书中倾向明显的释义不论,就具体语境分析,在这篇文章中取哪一种解释更好呢?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支持“香气浓烈”一解,理由是“青青”一词写植物颜色,已能见出茂盛之意,而且上句中的“岸芷”,“芷”是一种青草,“汀兰”,兰花又能散发香气,那么此句香气“郁郁”与其呼应理所当然。而从写景角度的丰富性看,笔者以为也是取“香气”一解更好。上段写景有从视觉角度又从听觉角度来写的,这一段也既有视觉角度又有听觉角度,如取“香气浓烈”之意,则就有以嗅觉这一感官角度来写,使景物描写更立体,更丰富了,也更容易引起人们“心旷神怡”的共鸣。
三、课文第四段中的“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课下没有注释,而在教参所给的参考译文中,译为“也许”,笔者查阅工具书,在《中学古汉语字典》(1991年湖南出版社)第143页上有“或,代词,无指定。有的(人、事情、东西、地方、时候等)”,在这一词条下有例句“而或长烟一空”和副词:也许,或许。我认为,这个词的翻译虽然对上下文所写景物内容无多大的影响,但对于理解文本,体会作者写景的手法却很关键。众所周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第三、四段的写景是运用铺陈、排比之法,即综合平时之所见,把具有同一特点,落实在本段,即把引起人们“喜”的心情的景集中来写,也就是,虽非一时登临之所见,但一定是平时所见到过的。取“有时”能与此意相符,而且巧妙地由上句的写白日所见(景:日光)转而写夜之所见。而取“或许”则给人一种他在猜想的感觉,会让读者误认为下文的“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的美景、诗情及画意,只是存在于作者自己的想象之中的,这岂不大煞风景!
总而言之,我认为对于文言文中重点词的解释,应该结合上下文语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多角度、深层次剖析,并给出最合理恰当的解释。尤其是给学生一个唯一,而且很明确的答案,真正起到参考典范的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识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庄浪县水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