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音乐教育对幼儿潜能开发的重要性

2015-09-10 20:00倪添文
考试周刊 2015年80期
关键词:开发重要性音乐

倪添文

摘 要: 音乐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身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音乐等艺术学习在社会变迁中地位的凸显,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

关键词: 音乐 幼儿潜能 开发 重要性

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全面素质方面,在对幼儿深层素质的滋养与开发方面,有着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企及的更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音乐教育,不仅能陶冶幼儿高尚道德情操,培养他们良好审美情趣,而且可以启迪幼儿智慧,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不但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充分发掘创新潜能的发展机遇,而且为幼儿智力开发创设了良好平台。歌唱、律动、舞蹈、节奏乐、打击乐、音乐表现与欣赏等幼儿园音乐教育形式,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音乐能力,而且能增强对艺术的敏感性,还可以成为孩子们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以审美情感为切入点,培养幼儿欣赏意识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长期以来,幼教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用一些属于专业艺术教育或特长艺术教育的模式和要求看待幼儿音乐教育,因而在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重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播,忽视音乐对幼儿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操练和欣赏意识的培养。因此,把幼儿音乐教育方式与创新相结合,能够有力地推动幼儿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1.注重音乐对幼儿的心灵滋养,加强其在音乐活动中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理念。在审美活动中,用充满童趣的音乐引导幼儿在反复感知中体验、领会音乐作品内涵,引起兴趣,激发情趣。如教唱《小乌鸦爱妈妈》时,老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讲解小乌鸦懂事,“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激起幼儿的情感投入,推动幼儿审美感知与艺术想象等活动的开展。我们在选材上要注意选择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内容,诱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2.关注音乐对幼儿的素质培养,考虑其发展智力因素关联的创造性潜在能力,制定新颖的幼儿音乐教育目标。进行幼儿音乐教学,就要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感觉活动,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通道参与、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如做音乐游戏《小朋友散步》,首先让小朋友坐在座位上,伴随音乐做睡觉、起床、散步、听雷声观察天气、听雨点声赶快回家的动作,使幼儿在音乐感知中活跃起来,创造地表现自身潜在的思维能力与表演能力。

二、以艺术为传播点,开阔幼儿求知视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重要的,既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特大长生形成鲜活、实在、有味的教学风格,又要把握幼儿的身心特点创造出轻松、欢快、明亮的学习环境,不能因袭旧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要侧重体验(操作),或增加艺术作品内容和深度来维持、调节、推动幼儿音乐教育程度。如在小班(3—4岁)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聆听简易音乐、欣赏形象图片、模做动作、说出感受等,说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很好地认识物体。为幼儿提供或创设丰富活跃的视听环境进行场景教学,既可以促使幼儿在轻松的演唱活动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可以培养幼儿在快乐的音乐氛围中激发油然而生的兴趣,还可以教育幼儿在学习的实践机会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能够引导幼儿在自由的艺术环境中开发乐于创新的潜能。

在幼儿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有效地以儿童的特点和兴趣为切入点,选择鲜活实在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把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融于教学方法之中,激发幼儿审美情趣,开发幼儿潜在智能,激发幼儿表现欲望,诱发幼儿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选用上寻找能够充分体现幼儿情趣的教材,从歌词到旋律、从体裁到形式、从意象到内涵、从结构到风格等都应以贴近幼儿生活为思考点。如歌曲《数鸭子》就是一首富于生活情趣的材料,教学时,教师伴着音乐进行边唱边舞的示范,让孩子们通过情境表现体会歌曲内容,从而在歌词中找到与生活中相似的情趣,并引着幼儿学习和表演。这首歌曲内容生动、画面感强、语言生活化,常作为教学内容并为孩子们所喜欢。再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是一个容易激发幼儿兴趣的教学范例,旋律起伏不大、歌词语言明了、画面清晰可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过早地让幼儿学会演唱歌曲,这样只会是教师单向地发挥作用。教师采取画面导入、语言讲述、音乐点缀、情趣创设的方法往往会获得超乎预期的效果,让幼儿在学习和表现中受到启发、陶冶情操,培养爱护弱小、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选择这样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具备的一定的教育性和艺术性的特征,又能够在童趣洋溢的教学内容中适应幼儿年龄和心理上的特征。

三、以创造表现为着眼点,启发幼儿创新思维。创造是近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词,它代表着我们的教育驶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尤其是对幼儿而言,他们处于一个最佳黄金时期,他们这时候生理、心理的各种条件是得天独厚的,我们的工作就是以音乐作为启迪。

1.用音乐刺激幼儿思维,激发其求异性、发散性、突发性、联动性、敏锐性、灵活性等创造性认知特征。欣赏相同的音乐,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以自己独立的体验、联想、表现与表达,形成自己不同的想象和思维,随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的活动中,往往伴随丰富的情感、充分的想象和个体独特的表现语言,他们在活动中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法则和内容,而且是在深化创造性认知特征的过程中滋养自己独特的内心潜质。如创编中班舞蹈《我的好妈妈》,可以通过旋律刺激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做出动作表现出对妈妈的爱,引导他们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关心妈妈的,从而促进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艺术感受力、表演动作的积累。

2.用音乐促成幼儿表现,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动机、创新精神、创新理念等创造性情感特征。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既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又培养了幼儿音乐兴趣,更激发了幼儿表现欲望。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的感受,能够行之有效地在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形成创造性情感特征。幼儿在欣赏有关动物的歌曲(如《小小乌龟上山坡》)时,每一段音乐都能使他们联想到某种动物并表现出来,如徐缓的音乐代表乌龟、欢快的音乐代表兔子、深沉的音乐代表大象、优美的音乐代表天鹅,等等。如教学《小鼓响咚咚》时,引导幼儿欣赏歌曲中塑造的爱护妹妹,为了让妹妹睡好觉而放弃玩小鼓的哥哥形象,潜在感染幼儿创造与表现的情感心理,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科学性开发。

3.用音乐塑造幼儿性格,形成其自控性、自主性、兴奋性、有恒性、独创性、灵活性等创造性人格特征。对音乐的学习,通过绘画、语言、歌舞、演奏等形式,把理解与感受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教师对幼儿的创造与表现要及时地加以鼓励和支持,不断提高幼儿对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如进行大班(5—6岁)歌曲《大树妈妈》教学活动时,一边结合歌词想象大树与小鸟等优美画面,一边引导幼儿联想妈妈对他们的博大真爱,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幼儿思维和想象,诱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同时指导他们通过彩笔把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描画出来,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线条,代表幼儿思维中不同的物体,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让他们参与创造性表现歌曲内容,从而创造美。

四、结语。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表明,音乐教育往往是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让幼儿感知,并引导他们想象丰富的音乐画面,从而行之有效地开发他们的潜在智能。为幼儿积极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使他们在获得安全感的背景下活跃思维,自信地参与活动。教师应多为幼儿考虑,设计活动时须适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的智力在明了易懂的音乐环境中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表现的冲动,让他们在适度愉快、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开发重要性音乐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音乐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