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敏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探索性学习。要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接着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理解、解读,根据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把提出的问题进一步解决。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教学实践
当前,我们的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应加快教改步伐。要在“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些方面下工夫,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立足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研究,自己获取新知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发展学生的智能。
几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大纲要求与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了问题情境教学法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经过了升学考试的检查,数学基础比较扎实,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相应提高,不少学生在学习上也有些创新。从起始年段抓起,连续跟班教学几年,学生基本情况已熟悉,根据教学大纲和新编教材的要求,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立足于改革,着重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因此学生的思维活动较活跃。分析问题有方,在几次县数学竞赛中都名列前茅。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分析问题、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问题情境教学法的过程分为包括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以此循环不止,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并且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现谈几点做法。
一、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提出问题。设计好题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设计题目要做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智力。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学生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从抽象概括能力方面入手,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接着布置相应的练习多加训练,逐步巩固深入。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考的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根据大纲的教材的重点、关键,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必须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重点知识在学习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并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并对重点知识掌握和熟练运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围绕重点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而教学难点则应通过生活化的经验,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旧知识的复习。教师可以从学习的课题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学习情况或者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讲评练习时要带有针对性、典型性、规律性,从个别例子中总结一般规律,以及解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地设计题组,由“一题多变”入手进行系统复习,然后再扩展到各节、各章,各模块。问题情境教学法能围绕双基的重点,具有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的特点。上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因此课堂上只能抓解题方法与思路,至于严格的推理、叙述条理化、计算准确性,都要从课外的作业布置严格训练,使之达到解题有规格化。
二、抓住关键、思考探索、解决问题。问题提出以后,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讨论,发表意见,得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在学生普遍感到问题棘手的时候,要抓住关键,给予画龙点睛的提示,指名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抓住了上述的解题关键之后,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探索各种解题方法,最后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解法。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计算正方形边长,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圆的周长?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在那?得出圆的周长的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通过提出各种方法,学生动手实践画圆,分别测量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归纳总结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C=πd。最后,让学生练习:圆形水池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已知d=20米,求:C=?根据C=πd=20×3.14=62.8(m),进一步巩固知识。
新课标倡导小学数学教学要教会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一些问题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教师就得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较好的提出问题的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接着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理解、解读,然后根据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把提出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我先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只有仔细地、全方位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才能看清楚一个物体的全部,现在我们以兔子标本为例学习怎样观察物体。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兔子标本,提出了这样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这只可爱的兔子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看到兔子的头和爆出的两只牙齿,有的学生看到灰色的兔毛,有的学生看到兔子的尾巴,有的学生看到兔子的眼睛。接着我把兔子转动一下方位,再次提问学生:你又看到什么样子的兔子呢?如果继续转动,让它背对着我们,你看到了兔子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借助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兔子照片。最后,我加以总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我们看到的兔子形状也不一样了。通过这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从正对面的平面感知到形成初步立体空间概念,为孩子的今后学习做好了铺垫。当然,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提炼问题中蕴涵的大量数学信息,通过一定练习,根据题目中的问题和相关的情境条件,表达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