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谋
“只要人好,世界就好;只要校长和老师好,学生就好,教育就好!”,这是我读了《为什么是抚松》一书的豁然的启迪,只有教育人的执著,教育人的用心投入,教育才能真正精彩,才能绽放鲜花,正如陆世德局长曾经这样讲述自己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人对人的点燃,生命对生命的启迪,人是最关键的。只有一个老师的教具有了丰富的知识素养,有了爱孩子的情怀……能够尊重孩子的生命尊严,无论是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繁华都市,这个老师都可以给孩子健全的、优质的、向上的、美好的教育。就是因为抚松教育人的这种感悟,这种执著,才能造就今天的抚松教育,才能为孩子创造出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
人好了——队伍就好了。一个好校长一定能经营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理念转变是学校办学方向的转变,正是因为有一支“铁军校长”,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敢为人先,敢于自我变革,苦心经营,创意经营,才能创造出个性多样学校经营模式,才能打造出“理想的学校——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所以校长“好了”学校一定就好了。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好校长,才能影响打造出抚松学校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各校通过多种渠道,不断转变教师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他们的师德水准,造就一支具有教育幸福感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教育行为也就转变,带来学生学习生活的转变,提升学生学习力,为学生良好的人生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好了,学生也就好了。
人好了——课堂就好了。在抚松的课堂上没有那么多的先进的教育设备,也没有那么多的花哨的东西,但是充满生命活力,这就是抚松课堂的魅力所在,特别在农村的学校课堂上弥漫着生命气息,确实难能可贵,也令人震撼,值得我们农村学校学习借鉴。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能够立足人本校本,不断创新自己的课堂模式,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全力打造有效课堂”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灵动的教学计划,灵机的教学节奏,灵性的语言交流,灵活的交流方式,灵透的引导方式,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生命课堂教师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对话中与学生共享知识、分享理解,使生命的支付与生命的升华达到和谐的平衡;学生在合作、研究和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展示其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体验生命不断“刷新”的快乐,特别是感受心灵震颤、精神发育、情感净化这种有意义的“内在的人格成长”。抚松生命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生命化的课堂”成为以爱换爱、以情激情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主体充分落实,得到体验和幸福。
人好了——校园文化就好了。学校的发展,最终是文化的发展。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可以辐射到周边社区。一个个社区村庄有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村村相连,镇镇相邻,比比皆是,百花齐放,又何愁文化不复兴,又何叹我国人民素质不高?有了文化大本营,那可是刀枪难入的。古今历史证明,刀枪子弹可以消灭人,但难以消灭文化。一个民族只要文化还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抚松教育人基于这样的认识,精思细作,努力打造自己校本文化,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高雅的建筑,但每个学校都充满自己的“校魂”,这是凝聚抚松教育人的心血和智慧。比如在校训制定方面,能够通过多种渠道,精心研究,立足校本,提炼出自己的校训,而不是生搬那些“通用”的校训,各校的校训都能立足自己特色,像“练好每一招”、“把握今天,精彩明天”等,让人耳目一新。在环境建设方面,能够根据农村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山水的资源,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精彩各异。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他们环境的建设依靠的是学校领导老师无偿地用双手创造出来,使其更加美丽。除此之外,在一些仪式、节日等也用心思考,积极创意,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结合学习《为什么是抚松》心得,联系当前校情实际,我们将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促进学校发展。
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强化基础教育理论、方法的学习,紧紧围绕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转换教师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与新世纪人才培养规格相一致的、新型的终身教育学习观、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和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观念等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进一步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人文环境,以学习促转变,以工作促发展。
二、德育优先,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依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依法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师德规范和《小学生行为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师德教育和学生德育工作,使校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大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德法兼治,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通过教师及和谐的环境对学生情感的启迪、思维的启迪,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对学生内部动机和外部行为的激励,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通过学校、教师积极的教育情境的创设,使隐性教育充分发挥其陶冶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三、研训结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坚持以校本研训为主体,树立理论学习自觉观念,使教师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研训结合,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支持教师出外学习培训,把出外学习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带动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有效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反思,通过备课、反思、课题研究、网络研讨,教育名著的阅读,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的探究心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多措并举,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积极进取、创新求实,触角敏锐、手段多样、教法灵活的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通过学习培训、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等模式,力争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市、县级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提升学校的办学声誉。继续争取补充新教师或教师转岗培训,使学校各专业教师配备合理,英语教师满编配备,基本拥有体音美、信息技术、思品、科学等专职教师,确保落实省颁课程计划,开足开好省颁课程。
四、科研先导,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以科研促发展,靠科研提质量。课题研究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中心校及各小学积极推进县管语文“扩大读写,少教多学”和“数学语言表达和自主复习策略的培养”两个课题的校本化实施。对县管课题校本化实施进行专题研究,制订可行的研究方案,设计实验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过程的监控,持续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研究和教学行动研究,做到科研工作常规化,常规工作科研化,切实把科研工作贯彻于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结合常规教研、教学开放周、课例研究、网络研讨等有效方式进行理论学习与课堂探索,通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真正发挥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主阵地的作用。
五、凸显特色,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根据《漳州市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建设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和县教育局有关要求,积极推进“体育、艺术2+1”和创建书香校园活动。进一步精化、细化“特色学校创建方案”,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按照“第一年起步,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基本成型”的目标分阶段推进,确保应有的投入,力争在三年后初步形成各自办学特色。其中前楼中心小学以“培养体育特长,增强学生体质,打造体育品牌”为特色办学理念,通过加强小举重队建设,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抓手,带动校园体育运动,进一步活跃校园文体氛围,进而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岱南小学则以“书画”特长培养为立足点,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大力宣传,拓展艺术教育活动的外延和空间,用书法、美术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艺术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校艺术工作实效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艺术独特的魅力,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陶冶性情,弘扬个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改善条件,有力提升办学水平
立足学校的发展,结合学校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构建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平台。一方面,以“校安”工程建设为契机,高水平完成各专业室的配套建设,特别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另一方面,各小学要自力更生,开源节支,有计划地加大投入,用于改善校园环境或更新设施设备,做到“每年投一点,年年有变化”。在软件方面,要对照标准去充实内涵、积累资料,并把它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品位及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