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
摘 要: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人们的意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年前的教育是“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前站一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开嘴说一天”,而如今以网络与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正在影响整个世界,也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给教学带来很大进步,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网络与教学的理想整合让人不得不承认“信息化”的好处。本文就信息技术如何融入教学及融入教学的好处谈谈认识。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教学 常态化
2015年2月12日,教育部召开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主持会议,会上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效。他还指出,要继续深化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继续发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面对信息化大潮,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化手段更充分更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一、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常态化的好处
⒈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化手段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的特点,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体上好物理课,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知识点时,仅仅口头介绍结合课本图片提不起学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在打盹根本不知道热机到底是如何连续工作的,活塞和曲轴转动时有什么关系,播放相关视频后课堂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借助视觉和听觉,自己能感知、领悟热机的工作原理,很快理解整个工作循环,相关的题目迎刃而解,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
⒉突破教学重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是初二物理重难点,也是中考必考知识点,它难倒了很多初二学生,虽然课堂上老师进行演示实验,但是实验现象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实验装置也很小,老师照顾不到班级所有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终引导学生结合动画总结出成像规律,在解题时我分段播放视频,告诉他们如何审题,如何抓住关键字,如何把这段视频搬到题目中帮助我们解题,这种形象记忆和动作记忆让我们和死记硬背说拜拜。
⒊实现资源共享。
我校的校内网上传了“名师”行列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制作的优质课堂、优秀课件、教案、教后记等供青年教师学习参考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参加了城乡结对,虽然两个学习相隔较远,但通过网络就让两校教师如邻居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乡的优质资源在瞬间得到共享,很好地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注册了学科网的会员,上传学校优质的备课资料,下载其他学校老师的优秀教案、课件,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此外,学生利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课堂上有听不懂的知识点,自己性格又内向不敢问老师的,可以课后利用多媒体学习,如微课、名师一对一、在线学习、在线测评,等等。
二、如何更有效地将教育信息化手段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⒈紧扣教材重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将声音、图片、文字、动画等完美结合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可以将教材的重点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如讲2014年无锡物理中考考题: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物理实验,展示了飞船内部物体在失重情况下的物体情况王亚平利用小球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时,将小球偏离竖直位置后放手,第二次实验时,将小球偏离竖直位置后,在放手时对小球施加一个垂直于悬线的力,列出四图表示小球在这两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运动情况,选出符合实际的一个。我把王亚平太空实验有关这段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后,学生很轻松地解答了这题而且印象深刻。
⒉针对教学内容、类型、环境,适时选用信息化教育手段。
信息化教育再好也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我们不能盲目使用。随着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上的渗透老师们都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导致学生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长时间对着银幕,视觉疲劳、头脑发昏是必然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所以使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授课类型等,且信息量一定要适中,以学生为主。如,有个初三老师用课件上复习课,内容是《力学部分30个易错点考前集训》,课件里题量过多,一节课下来真正能吸收的只有几个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题目还没读完老师就已经讲解答案,等开始思考解题思路时老师已经播放下一张下一个题目,所以上完这节课学生脑海里没有什么印象,笔记上因为来不及记也没有留下什么,课后因为没有题目也无法巩固复习,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也就没有了原先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不可越多越好,也不可拒之课外,“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⒊信息化教育与课程有效整合,促进多学科相互渗透。
信息化教育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方法等这几个因素组成的一个系统,那么这几个因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综合考虑系统的各个因素。如学习《摩擦力》后,让学生体会我们每天要走路、喝水、骑车等,这些都跟摩擦力有密切关系,现实生活中隐藏着很多物理现象,以“如果没有了摩擦力世界将会怎样”为主题写一篇论文,学生可以从课堂所学、课外书的查询、多媒体资料的收集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现有资源,而且可以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以来,其巨大的优势有目共睹,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志坚.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陆叶.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与课程资源的整合.
[3]伍向东.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