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用故事写人”的训练,我除了让学生写白己的同桌、家人、崇拜的名人外,还把更多的训练时间放在对社会“小人物”的训练上,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芸芸众生,因为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一、用心观察,善于捕捉
我给了学生半个月的时间去寻找要描写的“小人物”,并把观察到的点滴随即记录在“人物素描本”上,如果只是一面之缘,那就只能记录一次,但要具体,如擦肩而过的路人、看病的医生等;如果能多次碰到,建议把每次观察到的都进行记录,如小区的保安、马路上的清洁工、学校门口的小摊贩等。引导学生记录内容可从人物的外貌、职业特点(包括动作、语言)、自己的内心感受等几方面人手,并最好能进行“追踪式”观察。
一名学生跟踪观察了在小区旁的小河里捞垃圾的工人,对这个河道清理T的外貌、他在小河上捞垃圾的情景、开朗乐观的性格特点都有了初步的材料积累,接下来的习作就不会是“无米之炊”了。同时,学生在观察中也会发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令我们感动不已的东西,我们要注意把它们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在感动自己的同时去感动别人。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读书中不知不觉地储存起来。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我们班人手一本,学生一拿到就爱不释手。书中的语言幽默、简洁、传神,读来妙趣横生。就拿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来说,虽是三言两语,但是极具特色。如对“苏七块”的外貌描写:“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再如对“青云楼主”的描写“此君脸窄身薄,皮黄肉干,胳膊大腿又细又长,远瞧赛几根竹竿子上晾着的一张豆皮。”学生读完这些句段,除了感受到这些语言具有的浓郁的天津风味,还会感受到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地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千篇一律,要杜绝“大眼病”。
《俗世奇人》中人物的动作描写也是极其细致的,学生可以学习模仿。看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如单口相声风味的语言,却又细腻传神,人物立刻活在纸上。学生还可以感受到书中每个人物鲜明的个性,感受到要把人物写活,写丰满,就要挑选最能表现其性格特点的事件。总之,这本书对于学生练习写生活中的普通人、陌生人,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名作引路,取法于上
名篇佳作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在名作的指引下,能习得宝贵的写作技巧,领悟到写作的规律。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刻画人物时把人物的动作写细致,我给学生补充了古今中外名著中人物动作的经典片段,其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是《灌篮高手》中流川枫1秒进球的瞬间,学生纷纷感叹,1秒钟发生的事情竟然能写那么长。随后,我们和学生当场演示,请班中最矮的同学擦黑板最高处的字,学生观察同学的动作后马上动笔写,学习把镜头拉长叙述的方法。令人可喜的是,每个同学都能洋洋洒洒地写很多,有的同学甚至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原来我能写这么多?”经过训练后,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注意对人物动作的描写。
除了动作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也很重要。因此,我给学生补充了张爱玲的《姑姑语录》,文中姑姑的特点完全是通过语言流露出来的,所以,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可以通过语言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人文章中,从人物如何出场,也可以看出小作者的习作水平。一般以开门见山为多。而如果所写的人是你不熟悉的,那么让学生尝试以环境描写为开头,慢慢揭开陌生人的面纱,这也会是一种精彩的出场。为此,我先给学生补充了沈从文的《人与地》,文中写橘柚地的景色是为了给橘子堆主人出场作铺垫。班中有不少学生尝试了这种开头。如有同学想写小区车库店里卖服装的女主人,就先描写了小区以及车库店周围的环境,再安排主人公出场:“小区门口右边有幢楼,楼底有一排车库,车库门基本都被卷帘死死地封着。独有靠路口的那间,开了一家小小的衣店。每到傍晚,人们吃完晚饭开始活动时,那家衣店就有暖色的灯光从锃亮的玻璃门里溢出,成为小区门口的一盏亮灯笼。我和妈妈回家时被那暖橙色的灯光吸引到了店里……”
学生在练习描写“小人物”的过程中,其实也掌握了习作的基本规律,由观察人手,再多读多写。但是,与其他的写人文章不同的是,对“小人物”的描写,使学生的目光不仅停留在熟悉的人身上,更放眼大干世界,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观察各行各业各具特色的普通人,从而写出发自内心的文字,写出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