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萍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交接》《父与子》。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形象。
2.能体会文章出乎意料结尾的方法。
一、故事导入,揭题
大家阅读过丛书81页《鞋》的内容,谈谈它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预设:结尾出人意料。)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桥》,看它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以《桥》为例,品读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1-6自然段,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组内按号一人一段大声读,注意哪些应该重读,再派代表班上读),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做批注,并用下面句式说话:从_____词语、句子),我看到了
的场面,它用_____了修辞手法。
2.请大家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的语句,并准备交流(先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交流句式:从课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老汉。
(预设:沉着冷静、镇定如山、爱民如子、大公无私。)
3.自然环境是危险的,但老支书就像一座桥,一座让全村人获得生命的“桥”。
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前面大肆渲染自然环境的恶劣,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开头悬疑,结尾释疑,给人出乎意料之感。巧设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
三、学以致用
这篇小小说虽是悲剧结局,但卅乎意料的结尾却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丛书中的《交接》《父与子》,看它们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根据《桥》的读书方法,自由选择《交接》《父与子》中的一篇自学。
四、写作训练
几篇文章都用了巧设悬念的手法,请你也试着用这样的方法编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几篇文章都用独特的白然环境烘托了人物形象,都以出乎意料的结尾给了我们震撼,下面请大家阅读《麦琪的礼物》与《项链》,继续感受、学习巧设悬念的写作方法
附:教后记
《桥》是我要上的课内课文,外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几篇相关文章。查阅各种资料,观看教学实录,我忙碌地备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教案初步定了下来。里面包括四篇文章,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阅读量,也得到了同事的认可。大家都觉得设计面面俱到,可我觉得内容太多,一节课肯定完不成,让大家看看哪些可以删除,但结果是,大家认为每个设计都很重要,不能删。我带着疑惑在兄弟班试讲,结果,上课节奏快,每个环节都走马观花,学生所得很少,而且重难点不突出,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很累,很痛苦。
想到在山东初见新学校研究院的老师,我心里有了冲动:我何不让比较专业的老师给我指导一下呢?在山东潍坊昌乐二中初中“语文主题学习”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不是看到了他们的热情吗?于是,我鼓起勇气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发出请求。随后我就联系到了研究院的一位老师,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程序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一定要找准《桥》这一课的训练点:一是学习文章出乎意料结尾的方法,二是深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环境)。这两点是本课教学活动的灵魂,讲透这两点,人物的精神品质、形象特点就不言而喻了。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紧扣训练点设计,以“一课一得”、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原则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在课文向丛书文章过渡时,应该是用学习《桥》的方法来学习丛书中的几篇文章,而不是再用别的读书方法指导孩子阅读,每个环节都必须始终如一地围绕目标来设计。在课堂总结时依然要记得以教学目标为旨归。
我在那个下午重新修改了教案和课件。我轻松多了,自信多了,思路也清晰多了。讲完课,我自己觉得很轻松,没有以前那种讲课时的紧张。同事们评了课,我认真倾听了大家的评价与建议,好的方面在学生的表现和教学设计上,重难点都得到了较好的突破,整个教学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给人自然舒服之感。不足之处我在自己反省与同事的提醒下作了如下总结:导课一定不能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会影响课程的进度;对学生诵读语段的指导必须做到切实有效,同时必须把握好时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必须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并让学生有感情诵读;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简练,有逻辑,以达到紧凑、缜密的课堂教学效果。
此次对“语文主题学习”课的实践,是对一种教学模式的探寻,让我收获很大。经过这次备课经历,我从根本上转变了观念,我发现备课就与写文章一样,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画龙点睛的收尾,正文自然也得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中心当然要明确。我还懂得,越是好老师,教学目标越是集中;越是好老师,教学环节越是简单;越是好老师,课堂气氛越是自然;越是好老师,课堂语言越是精练,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备课前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最重要的训练点,确定最关键的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才会出现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