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富
每一套高考试题,都是命题者们的倾情奉献,都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年复一年,这些试题总会吸引我们去细心品味,正是在这种认真的品味中,让我们咀嚼出了其中的诸多味道:或精美绝伦、或平淡无奇、或白璧微瑕、或五味杂陈。品评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宛如厨艺大师为我们倾心烹制出的一道道佳肴,让人大快朵颐,给人以如饮佳酿、如沐春风的感觉。综观全卷,政治试题在保持既往风格的同时,稳中求进、变中求新,可谓精巧别致、活色生香、回味无穷。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1.稳定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创新。
近年来,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的命制技巧已十分成熟,试题风格已渐趋稳定。就政治学科而言,今年的题量、题型等与前两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仍为客观题12道题,其中《经济生活》4题、《政治生活》4题、《文化生活》1题、《生活与哲学》3题;主观题2道大题,其中第38题涉及《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内容、第39题为《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内容。
但是,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计算题和函数图像题没有出现,这可能与一些争议有关。这两种题型都能较好地考查考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经济生活问题的能力,但二者都侧重于理论分析,把握不好容易产生歧义。二是连续两年出现的推论型试题突然消失,这可能与其难度太大有关。三是“一材多题”型试题由去年的2个减为1个。四是第39题第(3)题由去年的拟写公益广告词变为了提建议(其实这两种方式在高考中是轮流出现的)。五是第39题第(2)题由过去可任选角度答题的开放性问题变成了传统的单一型问题,这也是今年本卷政治试题最大的变化。事实上,可任选角度答题的开放性问题一直存在一些争议,正如有老师所指出,其主要问题是将“开放性”误解为“随意性”,答案缺乏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试题出现片面性错误,不能引导考生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笔者认为,今年的这一变动十分必要,这样的高考试题才是科学的、严谨的,才能对思想政治课的发展起到更好的导向、引领和助推作用。
2.重视价值引领,彰显学科特色。
重视价值引领,彰显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是思想政治课的特质和使命。本套试题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和主旨,在素材的选取方面,将大量的中华元素融入试题之中,特别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挥了思想政治学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导向功能。如第20题结合大学校训直接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第22题考查历史观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影响,警醒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不忘历史;第39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连接、有机渗透,引导考生关注传统文化,从“乡愁”中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从中华传统美德中寻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养料,凸显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这些试题时刻关注考生精神成长,用优秀的民族文化浸润考生心灵,闪耀着熠熠的价值光芒,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
3.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
时效性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生命和活力之所在。综观整套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比比皆是:从“中国梦”到“新常态”、从“四个全面”到“城镇化建设”、从“价格改革”到“互联网金融”、从“依法治国”到“安全生产”、从“大学校训”到“记住乡愁”、从“美元升值”到“外交实践”、从“产品选择”到“卤水豆腐”……这些鲜活的内容,或关乎国计民生、或洞察国际风云、或关注社会生活、或聚焦时政热点、或重视实际应用。总之,试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目标和价值追求。
4.立足基础考查,凸显能力要求。
看似平常却奇崛,是本套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粗看起来,今年的试题都比较平和,很多内容都是考生熟悉的,但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好多题目都陷阱重重,做起来不免“步步惊心”。究其原因,就在于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对考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
首先,本套试题的选材十分广泛,考查的知识点多、面广,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经济生活》涉及价格改革、汇率变动的影响、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等;《政治生活》涉及公民、政府、我国的外交政策等;《文化生活》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生活与哲学》涉及认识论、唯物史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
其次,试题非常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不管客观题还是主观题,所有题目都通过创设情境,使材料、设问和答案之间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要求考生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要去探究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和规律。选择题的题肢很少直接使用教材语言,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欠缺,就会模棱两可、无所适从。对于这种灵活度高、开放性强的试题,考生很容易患上“选择性恐惧症”,知识调动不起来,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考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对于考生而言,基础知识和能力,一个也不能少。
5.问题设计巧妙,答案开放灵活。
设问是试题的关键,其设计好坏是命题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本套试题的两道主观题而言,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仍然是其最大的亮点。第38题的材料主要涉及财政预算和财政赤字,显性考查财政的作用,隐性考查依法治国,问题的设计紧扣材料,踏雪无痕、科学合理。第39题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展开话题,以《记住乡愁》为主要载体,综合考查《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背景材料与问题的设计水乳交融、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同时,所有设问的指向都十分明确,语言准确、简明、通俗,避免了审题障碍现象的出现。从所给参考答案来看,基本都是结合材料的,既开放灵活,又简明扼要。特别是第39題第(3)题,要求考生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更是彰显了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总之,本套试题将开放性试题灵活、多元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题目设计科学、语言表述严谨、答案简洁明了,有利于培养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要求和独有的选拔功能。
二、几点遗憾
金无足赤,“卷”无完“卷”。笔者认为,本卷政治试题也存在个别不足的地方,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虽有吹毛求疵之嫌,但觉得这些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很有价值。
1.问题设计不够严谨。
本卷第12题如下:
某公司准备在甲、乙两种复印机中选购一台,甲复印机的购置成本为22 000元,乙为18 000元;甲的专用耗材每年消耗量不及乙的50%。该公司最终购买了甲复印机。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选择的理由是()
A.甲、乙是替代品,甲的耗材消耗量低于乙
B.甲与其耗材是互补品,甲的耗材成本低于乙的购置成本
C.甲与乙的耗材是互补品,甲的购置成本低于乙的耗材成本
D.甲、乙是替代品,甲多耗费的购置成本低于甲节约的耗材成本
本题答案为D。本题的难度并不大,但问题有二:第一,题肢语言不简洁,好像在玩文字游戏。第二,题干材料只是指出了甲的专用耗材每年消耗量不及乙的50%,但并没有指出二者耗材的价格孰高孰低。如果甲的专用耗材价格昂贵,虽然用量较少,但有可能使用成本高于乙,这样,该公司就不应该购买甲复印机。如将题目改为“甲的专用耗材每年消耗费用不及乙的50%”,似乎更为合理、严谨。
2.主观题答案过于依赖材料。
本卷主观题的答案基本上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教材观点若隐若现,甚至难觅踪影。坊间多有传闻,有些平时不认真学习的考生,高考成绩比认真学习的考生还要好,其经验之谈就是摘抄材料。高考试题过于淡化学科知识,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一是容易导致教考脱节,二是容易鼓励投机取巧,有违公平公正。笔者认为,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高考命题,都应坚持适度原则。一方面,教师应密切关注新形势,研究新高考,适应新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高考命题也应从中学教学的实际出发,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能力出发,既立足教材又不拘泥教材,真正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