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考真题,提升创新能力

2015-09-10 07:22李春忠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5年9期
关键词:真题考查创新能力

李春忠

当前国家和社会都在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流行语。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也与时俱进,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在国家制定的考试大纲及各个地方的考试说明中都明确了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在全国卷及各省市自主命题的试卷中,学科创新能力的考查也成了重要标志。为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要聚焦高考真题,研究考查意图,提升创新能力。

一、历年真题考查的创新角度分析

1.基于历史时序考查创新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历史时序的考查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识记性考查演变为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从而形成对历史发展变化全貌的整体性认识的考查。

例1.(2014·四川文综·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该试题从历史学科的独特思维——时序性思维出发,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强调考生宏观的时空意识,从而考查考生能否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历史事件,揭示历史发展的过程,理清历史全貌。

2.基于历史概念考查创新能力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本质的联系的反映。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的组成部分,借助它可反映历史思维的过程。所以高考题频频涉及,近年试题涉及的概念有:分封制、宗法制、重农抑商、科举制、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等。

例2.(2012·北京文综·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例3.(2014·重庆文综历史部分·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仔细分析这类试题,可发现其特点:先叙述一段史实,再在史实中提炼出历史概念进行考查。如例2和例3中的“商人”和“工业基础”。这种考查就是史料与史论的对应,对应的过程就是历史思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历史概念上承史实,下接历史规律,是两者的中介和桥梁,是考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不可缺少的阶梯。若干个历史概念就形成了相关的历史知识系列,概念之间纵向、横向及其立体网状的交织,就是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此类试题可以充分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3.基于阶段特征考查创新能力

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中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它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的共性内容,是对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通过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可以了解考生是否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是否把握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是否具备辩证的思维能力,从而突出了对考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查。

例4.(2010·天津文综历史部分·10)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②《论人民民主专政》③《新民主主义论》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例5.(2014·山东文综·19)“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近年来各地试卷中此类题目既有直接呈现阶段特征要求寻找历史依据的,也有运用文字、图表、漫画等历史材料考查考生对整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宏观认知及概括特殊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能力。

4.基于史料考查创新能力

史料,就是历史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是同学们学习历史的桥梁和纽带。新课程实施以来,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这一形式,从而实现了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

例6.(2014·重庆文综历史部分·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例7.(2014·江苏历史·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仔细观察,此类试题通过第一手或第二手史料创设情境,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结合历史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在提炼史料信息的过程中验证历史结论,形成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从中感悟、反思史料的价值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能提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与观点。

5.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创新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高中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高考历史试题基于课程标准,着力考查反映与体现新时代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思想素质。

“知古通今”、“以史为鉴”是史学的基本功能,高考命题以社会现实问题或热点为基点,从隐性视角进行整体设计,把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融为一体,从中突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发挥历史试题的再教育功能。

二、如何形成创新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此,在日常学习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和历年高考真题,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开发想象力、创造力。当然,创新能力的养成是个系统工程,贯穿于点点滴滴的历史学习各个环节中。

(1)合理利用教材,梳理基础知识。

第一,梳理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时间是历史事件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是确定历史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依据。如说中国古代史跨度时间长,可以根据重要的朝代(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来说明。

第二,界定重要的概念。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概念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外延,影响考生对历史事件本质属性的理解和对某些题目中相关信息的提取。如“重农抑商”、“中体西用”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

第三,把握阶段特征,尤其是转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为此我们一定要读透单元导读。单元导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综合性,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例如,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思想家的“早期启蒙思潮”和中国近代化经历的“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思想解放”等精辟的总结都能在单元导读里找到。

(2)充分利用历年的高考真题进行针对性的演练。

高考真题是经过专家千锤百炼命制出来的,是较科学、较符合高考要求与趋势的,在日常复习备考中务必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对于高考真题的利用可以采用两种策略:

第一,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把真题作为复习的资料加以利用。如在复习“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时,我们可以利用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试题第22题的材料一(如下)。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輕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很容易明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有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第二,利用真题进行巩固练习。历年的高考真题很多,而复习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练习时要有选择性。一般情况下首选本省的历年真题,其次是全国卷及一些教育发达地区或课改比较成熟地区(如广东、山东等地)的历年真题。通过演练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如复习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我们可以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中的第37题为例进行练习。

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节选)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道家与儒家思想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既考查了考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又考查了他们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综上所述,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高考真题,研究命题者的考查意图,提升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真题考查创新能力
玩转高考真题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中考英语真题演练(一)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高考真题训练之化学反应原理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交变电流高考真题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