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中的“拟态环境”解读

2015-09-10 12:37周彤
新闻世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拟态好友问卷

周彤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朋友圈”来了解好友动态。微信朋友圈的語境下,“拟态环境”被赋予了新的特点,它成为人们自我呈现的虚拟舞台,人们发布信息时呈现出显著的自我把关倾向,真实内容的片面化和碎片化呈现导致其成为“事实型的拟态环境”,人们基于此对好友进行形象塑造,并加速了其环境化。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拟态环境

一、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微信”的研究比较丰富,主要涉及三方面:

1、对微信传播特点的研究

“强连带”为主的社会化关系网络、对等双向的用户关系、私密同步的内容传播构成主要特点。

2、对微信的功能与应用的研究

微信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其次,其丰富的社交手段、远距离社交的可能性、低成本等优势为扩大社会交往,维持社会关系,培育社会资本等提供了可能性。

3、对微信发展前景的研究

微信是一个潜力十足的广告市场,广告主可以更精准的投放广告并有效传播。①

关于“拟态环境”更是覆盖新闻传播、贸易经济、高等教育等多个学科。其中,对于微博、SNS等社交网站,以及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拟态环境现象的研究对笔者而言较有借鉴意义。

陈航总结了在新媒体中“拟态环境”的特征:环境监视功能去权力化,“宏内容”转向“微内容”,“拟态环境”加速环境化等②——这是新媒体宏观上具有的特征。此外,在不同语境下的“拟态环境”也表现出不同的具体特点。

然而,对“微信朋友圈”的研究较少。在“微信朋友圈”基础上以“拟态环境”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结果为0,这既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空缺,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本文将结合“印象管理”理论、“把关人”理论等,探索微信朋友圈中“拟态环境”的成因及在该语境下的新特点。

二、“拟态环境”的提出

作为传播学的重要概念,“拟态环境”由美国著名报刊专栏作家、政治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李普曼指出,“拟态环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体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供的环境。③

三、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微信用户对朋友圈的使用情况,这里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使用“问卷星”完成问卷的制作,并通过微信群发消息、朋友圈分享等途径邀请微信用户填写。在两个工作日内共回收问卷377份,除去不使用微信者和无效文件5份,剩余372份有效问卷。

在有效问卷中,男性占44.83%,女性占55.17%。18岁以下者占0.53%,18-25岁占74.27%,26-30岁占4.51%,31-40岁占11.67%,41-50岁占7.43%,51-60岁占1.59%。本次调查采用非概率抽样,仅对部分群体有借鉴意义。

问卷中的问题设计主要考察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和解读消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以及对媒介形象与本体异同的讨论与评价,方便进一步分析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的行为与“拟态环境”形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四、微信朋友圈中的“拟态环境”

1、自我把关行为显著的虚拟舞台

把关人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论文《人际关系》中提出。这一概念并不特指某些个人,而是来比喻大众传播中的信息过滤现象。与大众传播中媒体把关人角色日渐势微相对,微信中的人际传播主体无论是在受众的选择、发布的内容还是发布的范围上都会进行一定的取舍,呈现出了明显的自我把关特征。④

调查中,在对发布内容时是否存在自我把关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时,高达95.56%的人表示会把关筛选,只有2.81%和1.4%的人表示几乎不会和完全不会。这种自我把关行为影响内容发布的诸多方面,在发布私人问题、个人照片、语言语气的斟酌等方面均有体现。其中,是否对自己的形象产生影响,自己的喜好,内容是否愿意让所有人阅读,观点能否被接受,能否受到关注和反馈等成为影响人们自我把关行为的主要原因。

戈夫曼曾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中提出了“印象管理”的概念:生活本身是一个充满了戏剧行为的舞台,每个人都是表演者,表演者通过明显表达与隐含表达控制自己表演,以便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

作为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重要部分,社会自我是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自我感觉,用以说明自我如何被他人看待和承认,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认可。从一定意义上说,自我认同是自我呈现的重要目标,而自我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的认可。这成为朋友圈自我把关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我把关”机制,过滤掉了真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信息,推动了“拟态环境”的形成,而且使得朋友圈的内容具有浓厚的个人特点和色彩,成为人们“自我呈现”的虚拟舞台。好友是台下的观众,点赞和评论成为这里的掌声,表演者浓妆艳抹地出现在观众面前,表演着认为能博得众彩的剧目。

2、片面呈现真实导致“事实型拟态环境”

随着微信的更新升级,朋友圈的功能也日趋强大。基于图片、视频、语音等丰富的语言和非语言传播手段,极大地向着面对面传播回归。在此基础上,大部分人表示愿意在朋友圈分享真实的内容。问卷调查中,在对好友发布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评价时,58.28%的人选择完全真实或者大部分真实;在对自己发布内容进行评价时,这一数据更高,达到67.24%。但是这一结果只适用于朋友圈中那些涉及客观事实的内容。

此外,微信朋友圈中的消息发布,还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李普曼在分析为什么我们头脑中的图景总是误导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行动的原因时提到的一点就是:“将事件压缩成短消息,用简短的词汇描述复杂的世界和当下发生的事情”。世界太过广大,而人们的精力和能力有限,这导致人们只能截取事件、经历、内心感受等的局部进行简短的刻画和抒发。

综上,这种对现实的片面呈现,使得这里的“拟态环境”趋近真实却永远无法抵达真实,因此成为一种“事实型拟态环境”或“客观型拟态环境”。

基于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强连带”关系为主的微信好友圈,组建起初的人员组成,在地域或者经历上呈现趋同的特点,因此朋友圈的内容也更为片面和局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圈子中的人在职业、地域等多方面发生变化和位移,并且本人生活变动之后,会不断扩充自己的好友圈组成,使得好友圈也随之呈现生长和扩张的特点,“拟态环境”在个人化、封闭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化和开放化,也更加接近真实。

3、“拟态环境”中的好友形象解读

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在《现代大众传播理论》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他认为,大众传播虽然提示“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现代人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事实型拟态环境”加之朋友圈浓厚的个人色彩,使人们容易对其中的内容信以为真并根据内容对好友进行形象解读,这也是“信息环境环境化”在朋友圈中的重要体现方式。所谓人物形象,指外貌、人物性格、神情举止、行为习惯、语言表达、心理活动、交际网络等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丰满立体的个人。形象解读,主要指通过浏览朋友圈中的内容,对好友形象进行认知和建构。并且笔者认为,这种形象解读对于那些疏于联络和不熟悉的好友体现得更为明显。

问卷调查的结果印证了这一观点。“对于疏于联络的好友,或者不熟悉的好友,朋友圈是我获取他们信息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72.18%的人完全同意或者比较同意这一说法,27.82%的人比较不同意或者完全不同意。“与经常交往的好友相比,疏于联络的好友和不熟悉的好友在我心目中的生活和形象更接近于朋友圈里的样子。”这句话的考察中,66.89%的人持支持态度,只有33.11%的人表示反对。

对于那些联系频繁或者地理位置接近的好友,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的沟通或者与其他朋友的交谈来获取关于他们的信息,极大的弥补了朋友圈中信息呈现的不足,因此朋友圈无法对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过大的影响。然而,在对疏于联络和不熟悉的好友的信息获取方面,渠道相对单一和闭塞,这时,补充性的和用于证伪的信息比较匮乏,人们更容易产生“看到的即是真实”的想法。人們想当然地以朋友圈为依据,建构好友的个人形象。

结语

1、问卷的扩散方式导致填写问卷者在年龄、职业等方面具有趋同性,因此结果只对部分群体有参考价值。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时,笔者更多的是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单独统计分析,未能对多种作用机制下的现象进行很好的整合,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2、目前,微信朋友圈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导致该语境中的“拟态环境”对人们的认知行为和信息的获取上会产生强大的作用力。因此用户应该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对信息的辨识度,树立辩证看待问题的眼光,不受其中的内容和虚假信息的影响。同时,政府规范微信传播行为,通过微信发挥媒体的社会化功能,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①陈雅静,《微信,还能红多久?》[J].《新闻知识》,2012(6)

②陈航,《新媒体与“拟态环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6)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④曹文欣,《微信中的人际传播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拟态好友问卷
日语拟声拟态词及其教学研究
属羊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得病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雪花特快专递
你能找到它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