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特点,实施过程与教育效果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网络舆论是影响思政教育的重要因素,要针对网络舆论特点合理优化高校中的思政教育。本文分析了网络舆论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探讨了针对性优化思政教育的方法,包括解学生思想动态,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正确引导,营造和谐教育氛围;提高媒介素养,强化网络道德。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论 高校
近年来,网络已经在各大高校实现全面普及,在网络环境下形成的舆论氛围不但复杂多变,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冲突性[1]。大学生逐渐形成主体意识,容易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出现自我化、投机化等倾向,这就增加了思政教育难度。本文针对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探讨思政教育的实施对策,以供参考。
1.网络舆论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
首先,由于网络舆论具有交互性、自由性与虚拟性的特点,因此学生能够通过多种网络传播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在思政教育中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对于思政教育方向与内容的主导权。同时,在网络舆论影响下,学生的现代意识,包括话语权、包容性、民主性及平等权等被逐渐强化,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会逐渐被主动接受教育取代,因此可能对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产生怀疑,这就对传统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的具体形式及内容等提出新的挑战[2]。网络舆论中的各类信息“泥沙俱下”、“良莠杂陈”,对于选择能力、辨别能力及自控能力等还不够成熟的高校学生而言,容易在网络舆论的不良影响下出现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动摇、责任感与使命感缺失、行为失范及情感冷漠等问题,这也对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提出新挑战。
2.针对性优化网络舆论环境中思政教育的方法
2.1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应深入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平台与场所等,在网络平台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分析学生的日常行为、思考能力与人际交往等可能在网络舆论中受到的影响,以根据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更新思政教育理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加学生QQ群、微信,浏览朋友网、人人网、校园新闻网站、校内BBS,开通博客、微博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真实想法,并与学生进行交流,用倾听式、观察式、平等交流式教育理念取代传统灌输式教育理念,确保思政教育能够起到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另外,在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时还应充分发挥积极网络舆论具有的作用,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传播优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积极的网络舆论是指符合正确“三观”,能够反映多数社会群体共同愿景、意志、利益,且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舆论。在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时可以充分利用健康网络舆论所具有的“黏合剂”作用,让学生针对网络舆论自由发表对国家前途及命运的看法,同时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生活经验等提出意见与建议,从而通过利用网络舆论及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同时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等[3]。
2.2实施正确引导,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网络舆论具有积极与消极作用,应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并由此营造出和谐的教育氛围。首先,可以将校园网作为引导积极舆论的网络阵地。高校可以利用思政教育理论丰富校园网中的信息,使校园网中的信息具有多样性特点。例如,可以采用视频、图像及文字等信息载体在校园网中宣传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等,或在校园网中设置思政教育特色栏目,包括理论答疑版块、主题讨论版块及理论宣传版块等,以便向大学生及时传达党政方针及重大决策等,让学生在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下坚定精神信念与政治立场。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等精心设计网站形式与内容,并及时更新思政教育内容,尽量使作为舆论引导阵地的校园网具有统一学习服务功能、思想交流功能及理论宣传功能等,使学生可以找到精神家园。其次,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党员等担任舆论领袖,正确引导校园论坛舆论氛围。高校中的学生同质性较强,身心特点、生活阅历及学习目标等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思想行为也容易与同辈人出现趋同现象。对此,可以让学生干部与党员担任舆论领袖,利用回帖、发帖等传递健康网络言论,以减少外界不良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2.3提高媒介素养,强化网络道德。
在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及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基础上,还应通过思政教育提高媒介素养及强化网络道德建设,以便让大学生自觉鉴别与抵制不良网络舆论。首先,可在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纳入媒介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或将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学术报告、知识讲座及选修课等作为媒介知识的普及方式,以通过在高校中广泛普及媒介知识有效提升不良网络舆论的鉴别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舆论观念。其次,应重视在思政课堂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规范自身行为,自觉约束在网络中的言论,避免发表反面性与攻击性言论[4]。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关于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定,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与责任意识,对自己在网络中发表的观点、言论负责,避免出现胡说一气的行为。此外,要通过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负面性网络舆论的危害性,自觉为营造积极和谐舆论氛围作贡献。
3.结语
在网络舆论充斥的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主体、客体均会受到影响。对于高校中的思政教育而言,教育主体为教师,教育客体为大学生,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舆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将消极影响降到最小化,应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调整思政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总体性在场探析——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4):40-46.
[2]张澍军.论“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范规约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观”创新探讨之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8.
[3]李伟,平章起.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为契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基于全国20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8-12.
[4]王跃,王刚,王永贵.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