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鑫 林剑贞
2015年7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发表了题为《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对伙伴关系构建的四点倡议,即维护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这一重要理念是对中国构建伙伴关系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着眼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又一个“中国观点”和“中国方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来自49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高级代表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10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应邀参加,另有30多个国家派出的近1000人规模的外军方队、代表队和观摩团,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取得的成效。
中国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完善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外交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就是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的理念与实践表明,中国是国际社会的积极合作者和融入者,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和贡献者,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倡导者和推进者。
一、与西方大国伙伴关系的发展
大国是中国整体外交格局的关键。与大国关系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总体外部环境,也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全球性大国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中国很早便注重与西方大国发展伙伴关系。
中美关系方面,经历了1997年11月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到2011年1月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再到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首次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2013年6月访美时,他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2015年9月访美期间,双方就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更深入地探讨,习近平主席更是为此指明了具体路径: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广泛培植人民友谊。
中法关系方面,1997年5月,双方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全面伙伴关系,这是中国首次同西方大国建立这种新型关系。2004年1月,中法全面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3月,习主席访法时建议双方,“始终视对方为优先战略伙伴”。
中英关系方面,1998年10月,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4年5月,《中英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确定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3月,习主席在会见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时表示,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中德关系方面,2004年5月,中德宣布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2012年,在建交40周年之际,中德关系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3月,双方决定将两国关系再升格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德关系发展进一步确定了方向。
中日关系方面,1998年11月,双方曾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12月,中日韩共同签署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但自此之后,中日伙伴关系再无明显进展。
中澳关系方面,2013年4月,在博鳌论坛期间,双方一致同意构建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11月,双方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多边层面,早在2003年10月,中欧便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3月,习主席访问欧盟总部时,双方发表了《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二、对周边国家伙伴关系的推动
周边是中国安全和发展的“生命地带”。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
中俄关系方面,1996年,双方将1994年确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1年6月,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3年3月,习主席访俄期间,中方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2014年5月,双方发表了《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2015年5月,习主席再次访俄时,双方发表声明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中韩关系方面,1998年,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5月,两国将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7月,习主席访韩,双方表示将成为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
中印关系方面,2005年4月,双方宣布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5月,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这种伙伴关系,推动两国合作取得新成果。
中巴关系方面,1996年12月,两国领导人确定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4月,双方宣布,发展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4月,习主席访巴期间,双方将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越关系方面,2008年5月,双方领导人一致同意,建立和发展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4月,越共总书记阮富仲访华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把握中越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推动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中蒙关系方面,2003年,中蒙建立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11年,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访蒙期间,两国元首会谈中,一致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另外,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斯里兰卡、阿富汗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缅、中柬、中泰、中老均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尼泊尔则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11月,中国还与孟、柬、老、蒙、缅、巴、塔七国共同举办了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
在多边层面,1997年底,中国与东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3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条约》,同时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在塔什干宣言中确认彼此成为平等伙伴,力求为世界和平稳定作出贡献。2014年APEC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倡导各方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三、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伙伴关系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和平友好、互相支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在非洲,中国与非盟建立了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开创中非友好事业的新局面,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2013年3月,习主席出访非洲时,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重要演讲,用“真实亲诚”概括中非关系,强调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在具体国家方面,中国分别与埃塞俄比亚、南非、尼日利亚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战略伙伴关系。
在拉美,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便与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和秘鲁建立了各有侧重的战略伙伴关系,与智利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7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巴西利亚举行,宣布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并宣布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
在中东欧地区,2012年4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华沙举行,与会领导人表示,将以战略眼光从长远角度看待彼此关系,建立面向未来、共同发展的友好伙伴关系。
在中东,中国已与沙特、叙利亚等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内容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2006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则明确提出建立中阿新型伙伴关系。
在南太平洋,2014年11月,习主席与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等八个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共商合作发展大计,一致同意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伙伴关系的主要特点
2015年3月8日,王毅部长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到2014年年底,我们已经同七十多个国家和诸多的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我们的好朋友、好伙伴越来越多。
在中国现有的伙伴关系网络里,根据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力度一般可以分为:合作伙伴(Partnership)、全面合作伙伴(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Partnership)、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ship)和全面战略伙伴(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全面”指的是合作领域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也包括文化、环保、社会等领域;“战略”则意味着合作层次更高或者着眼点更高,双方从整体上、全局上、核心利益和未来发展趋势上都具有一致性;“合作”指的是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其中不加战略修饰语的合作多指经济合作;“友好”指的是政治关系良好。
与西方主要大国间的同盟或者伙伴关系相比,中国的伙伴关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平等性。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要相互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与价值观念,平等相待,相互理解支持。二是互利合作性。伙伴双方摒弃传统的“零和”思维,秉承“正和博弈”,以互信为基础,开展坦诚合作,实现双赢目的。三是可持续性。中国所倡导的伙伴关系并非一时之需,而是一种政策需求和战略导向,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国家关系发展模式,意在将其长期保持和发展下去。四是非排他性。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异同,最大限度地谋求共同利益与共同梦想。伙伴关系之所以能被更多国家接受,缘于其积极的、非排他的特性,顺应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五是非同盟性。它与军事同盟最大的区别是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排除了军事因素对国家间关系的干扰。中国与伙伴方不签署任何条约,彼此不受结盟条约和义务约束,行为自由。
中国伙伴关系的重要功能
一、伙伴关系的提出是强化中国特色大国形象的重要支撑
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四种形象分别体现了中国在历史文化、自然国情、外交政策和社会性质这几个方面的特色,为我们对内建设好、对外展示好中国大国形象指明了方向。
在塑造和传播中国特色大国形象的过程中,伙伴关系可以发挥独特作用。虽然中国不是伙伴关系这一概念的首创者,但我们为其注入了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中国通过持续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与其他国家一起面对和平发展问题,一道解决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彰显着传统文化中的包容、和谐,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更多的国家和民众在伙伴关系框架下,对中国的认识逐步深化,与中国的共识越来越多,误解越来越少,理解越来越深,中国的形象也自然越来越全面、客观。
二、伙伴关系的主张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旨在走出一条区别于传统西方大国靠战争和对外扩张实现崛起的强国之路,因此,需要有独具特色的理念加以引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梦、正确义利观、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亚洲安全观,等等。这些新理念在传承中国一贯的外交理念基础上,进一步清晰勾勒出中国对当今世界和中国外交的战略思考轮廓,为当代国际关系注入了鲜明的中国元素。
梳理近年来中国在不同伙伴关系构建过程中的主要倡议可以发现,我们在政治领域的主张主要是“平等、对话”,在经济领域的主张主要是“合作、共赢”,在文化领域的主张主要是“互鉴、共荣”,在国际问题领域的主张主要是“共担、共享”。这些高频词无疑与中国的整体外交理念相辅相成,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具体呈现和延伸。
三、伙伴关系的实践是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多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实践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以2014年为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这一年风生水起。这其中,伙伴关系更是亮点纷呈:深化了与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与欧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了与德国、澳大利亚、韩国、蒙古国等国家之间伙伴关系的升级和拓展,实现了与“拉共体”以及南太地区伙伴关系的建立。正是通过这些伙伴关系的持续推进,才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开拓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也收获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果。可见,伙伴关系的实践有望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发动机,持续为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开创注入动力。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也会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有力,对中国持续融入国际社会、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履行好大国责任、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作者系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传播战略室副主任;第二作者单位:中共汕头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