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2015-09-10 07:22:44陈小普
考试周刊 2015年92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

陈小普

摘 要: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陕西某高校4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专业差异(t=0.221,P<0.001;t=0.136,P<0.05);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生源地差异(t=0.308,P<0.001);③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存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t=0.138,P<0.05;t=0.180,P<0.01);④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r=0.216,P<0.01)和心理健康(r=0.386,P<0.01)有很大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显著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 生活满意度 心理健康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1],表现为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稳定态度及行为模式与倾向。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社会化、人格形成及人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做的主观整体评价[2],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同时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学业、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频繁出现大学生伤人、自杀等恶性事件,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心理学与教育工作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一代,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决定他们能否很好适应现代社会并发展自我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意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我国家庭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同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支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体随机取样和分层随机取样两种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陕西某地方高校一至三年级共480名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16份,有效回收率为86.7%。样本构成情况为:文科生236人,理科生180人;女生233人,男生183人;来自城市166人,来自农村250人;独生子女163人,非独生子女253人。

1.2研究工具。

1.2.1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

由瑞典C.Perris等人编制、岳冬梅等人(1993)修订[3]。该量表共有66个项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由58个项目组成,构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六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由57个项目组成,构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偏爱、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五个维度,共计11个维度。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要求被试回想16岁以前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并做出选择,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维度上的行为表现越多。

1.2.2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CSLSS)

由王宇中、时松和(2003)编制[4]。该量表共有6个项目,前5个为客观满意度项目,第6个为主观满意度项目,涉及学习成绩、自己的形象和表现、同学和朋友关系、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及自我总体评价。所有项目都从十分满意到十分不满意分为7个等级,让被试根据近一年的真实体会做出选择。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由郑日昌、邓丽芳等人(2005)编制[5]。该量表共计100个项目,涉及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强迫、退缩、攻击、性心理、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等12个维度,采用五点计分法。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能够作为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平均数统计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2.研究结果

2.1不同性别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分别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Sig值分别为0.947、0.404和0.948,均大于0.05,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因此不需要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2.2不同年级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比较。

以年级为自变量,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分别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Sig值分别为0.997、0.337和0.313,均大于0.05,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不存在年级差异。

2.3不同专业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在不同专业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生活满意度在不同专业方面存在差异,而心理健康在专业上不存在差异。

2.4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生活满意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在生源地上不存在差异。

2.5是否独生子女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差异检验。

从表3可以得出,父母教养方式及生活满意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心理健康不存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

2.6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通过表4皮尔逊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相关显著(r=0.216,P<0.01);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显著(r=0.386,P<0.01)(双尾检测)。

3.讨论与分析

3.1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不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研究中有关性别所得的结论与刘佰桥(2009)、刘琴(2009)及张改叶(2007)等人所得研究结论不同。他们的研究认为我国社会文化和社会期待对男孩与女孩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养育方式存在明显差异[6]—[8]。事实上,伴随我国独生子女政策三十年的实施及近年来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已经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激烈对男性与女性提出越来越相似的要求,所以现在父母在子女教育方式上的性别差异正逐渐缩小。

本研究显示,生活满意度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陈丽娜(2004)、严标宾(2002)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9]—[10],因为我国农村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总体落后于城市,较低的家庭经济收入使其家庭成员具有较低的生活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在专业及是否独生子女两个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对理科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控制、干涉和严厉,即消极教养方式更多,可能是因为理科学习活动相比文科难度更高、任务更重,因此造成理科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比文科大学生低。父母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对待独生子女表现得更细心、耐心、周到甚至宠爱,因此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生活满意度高,与前人研究的结论一致[7]。

3.2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与尹洪菊(2010)、张志涛(2012)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1]-[12]。国内外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受到父母教养态度的影响,不良父母教养方式是导致子女不良人格特征和心理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子女感受的家庭气氛的性质,温馨、民主和鼓励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子女独立、自信、主动、开朗的个性特征,并且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关怀和善意理解可以增强子女对生活的满意度,同时持续作用于子女离开家庭以后的大学集体生活。因此,父母科学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子女对生活的满意度,而生活满意度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4.结论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理解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一般较高,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冷漠等家庭的儿童一般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体验更多消极情绪,因此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可见,父母科学、正确的教养方式是促进个体心理特征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家有儿女的父母应转变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2]辛勇,张富洪.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00-102.

[3]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

[4]王宇中,时松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CSLSS)”的编制[J].中國行为医学科学,2003,2:199-201.

[5]郑日昌,邓丽芳,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2-108.

[6]刘佰桥,陈秀敏,王希海.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9(06):107-110.

[7]刘琴,周世杰,杨红君,楚艳民,刘利.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06):736-738.

[8]张改叶,闫春平.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13-415.

[9]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222-224.

[10]严标宾,郑雪,邱林.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118-119.

[11]尹洪菊,赵莹,吕善辉.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0(36):77-78.

[12]张志涛,王敬群,刘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80-1083.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学前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7:01:06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43:47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求知导刊(2016年22期)2016-10-08 00:17:06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20:46:32